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多弥史钩沉

时间:2009-7-24 13:48:38  来源:不详
m的一种重复形式”。“我们不难从中发现,sNam一词经常同sNa-nam交替使用。它肯定是南族人(Nam)的一种习惯写法(有关产生复合词的办法,请参阅Rlang=Ga-gla)这一例证”。[19]在这里,石泰安虽然没有明言那囊氏是南族人,但其姓sNa-nam即nam的重复形式,也就是部族名。而以部族为姓氏是古代西北及北方民族之风习。其次,那囊氏居地在西藏东北朵甘思(即安多,今青海、甘南等地),也大致与南部族居地相当。因此,我们推断那囊氏原为南部族的首领或大家族,较早投归吐蕃王朝者。
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吐蕃时期那囊氏一族的活动,即可了解吐蕃兼并南国后,南部族与吐蕃的关系及其在吐蕃王朝所起的作用。据《贤者喜宴》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有所谓“三尚四论”,行使尚论及大臣职责,内就有“中部之那囊氏”。[20]至赤德祖赞(704—754年在位),其长妃即那囊氏西丁。传说此妃曾夺金城公主所生子为己生,于是有金城公主子(即赤松德赞)宴会认汉舅的故事流传。[21]后赤祖德赞(即热巴中,815—836年在位)有王妃那囊氏芒结,据说此妃毒死了赞普兄天子臧玛。[22]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郎达玛的长妃也系那囊氏,小妃为蔡邦氏,前者有子(传说系抱养)云丹,后者有子名约松,后两子争权,吐蕃王朝分裂。[23]
  那囊氏还有任吐蕃大论(大相)者,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P·T·1287)记有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继恩兰·达札路恭为大论者即那囊氏家族的“那囊·尚拉囊”;[24]据《大臣遗教》记:“出自那囊氏族的著名大臣有四人,他即其中之一。”[25]《贤者喜宴》记载此赞普在位时的“九大尚论”中,也有“那囊·墀松尼雅桑,因是佛法之经师,故为大尚论”。[26]赤松德赞晚年还于今拉萨河下游修建噶琼多吉英寺,颁布不准毁坏佛教和坚守三宝之诏令,并令属下人等盟誓。其誓文后列发誓官员名单中有:囊论(内相)共18人,那囊氏占4人,即尚那囊绮力思札结、尚那囊结列格促、尚那囊热贝赞、尚那囊年略;悉南纰波(相当于都护一职),共17人,内有那囊拉邦一人;王侯、将军、纰论伽罗笃波(大臣)共37人,内有尚那囊墀列布1人。[27]
  仅从以上情况看,作为南部族的那囊氏曾有三位女子先后为吐蕃赞普王妃;至少有4人以上的男子任过吐蕃大论或大尚论;有众多的那囊氏成员担任各级官吏。由此可见,南族那囊氏对于吐蕃王朝的政权建设和军事争伐等方面起过重大的作用。总之,南国较早为吐蕃所兼并,与苏毗、白兰等一样较早融入吐蕃,为今日藏族组成部分之一。
 
三、“南茹”释证
20世纪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北玛札塔格、若羌东米兰古戍堡中,曾先后出土了一批藏文古简。中外学者认为,这是一批公元8—9世纪吐蕃占领和统治西域的遗物。在这批古藏文简牍中,常提到一个称为“南”(nam或gNam)、“南茹”(nam ru)的部族。如玛札塔格出土一简中说:“乍夏志以上,甲仓慕堡以下,在南茹(nam ru),有三名斥侯,一名逃散,由士兵至各处设法搜捕。”[28]又一简云:“三个南茹巴(Nam-ru-pagg)带着一戎鲁(ron-rngh)来到帕班(par-ban)地区的索(sho,托玛斯认为即尼雅河)河河岸”。[29]米兰出一小简:“小南部碉楼”。[30]
  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对“南茹”注释是:
 
      茹:nam ru“湳”,为吐蕃人称呼南凉小王国之名。吐各浑之别部,后为吐蕃抚服,编入军旅,成为“湳茹”,派驻于于阗一线,事见两唐书,《吐谷浑传》。F. W. 托玛斯著有《湳国考》(nam),1948年,伦敦出版。《贤者喜宴》指为吐蕃邻邦之一。[31]
 
  我们遍检两《唐书·吐谷浑传》,均未见吐谷浑内有号“南凉”的别部或小王国存在。此“南凉”如果指五胡十六国时建国于河湟地区的南凉政权的活,其与吐谷浑到有一些关系。[32]然而,南凉亡于西,史籍并未记载南凉亡后,有一支为吐谷浑别部,吐蕃人称之为“南”者。因为南凉的国号,显系因其王鲜卑族秃发傉檀号称“凉王”,且其地在凉州及其南河湟之地,故后世称之为“南凉”。因此,南凉非其原有国号,南凉之“南”,只是方位,与“南”部族的“南”毫无关系。[3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