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徑行半月-- 文單國 新探
最新热门    
 
徑行半月--“文單國”新探及“真臘”疆域問題

时间:2009-7-24 13:48:45  来源:不详
北行一月至林邑國”。[49]《梁書》卷五四〈扶南國〉:“扶南,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廣十里,西北流,東入於海。其國輪廣三千餘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氣候、風俗大較與林邑同。出金、銀、銅、錫、沈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鸚鵡。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並覊屬扶南”。[50]陳序經《扶南史初探—古代柬埔寨與其有關的東南亞諸國史》第三章〈扶南的地理〉:“在這個時候,照我們的推論,其北佔有現在老撾的南部一些地方,其東北還是林邑,其西北部可能伸張到暹羅的東北,其西面可能擴充至暹羅的西部或是緬甸的東南部,其西南是頓遜或典孫,而最南面的領土可能達到馬來半島西南部的馬剌呷(馬六甲)一帶”。[51]比較起來,“真臘國”在“西面”、“西南面”和“南面”三方都顯得遜色。
追究這一現象的客觀原因,極具趣味。就“扶南國”的早期“發展”來說,中印半島上,除地域不甚寬闊、但因“濡染”先進文化較深而爲“勁敵”的“林邑”外,其餘地區缺少有力的競爭者。逮至“真臘”代滅“扶南”,“驃國”勃起於西方,“環王”雄踞於東方,爲了避免腹背作戰,特別提防東方的“近仇”,“伊賞普羅”政權自然會有意保留位於今湄南河下游的“小邦”以求得到與“遠友”的“緩衝”;這大概就是範圍忒小、中心分別在今那坤巴統(Nakhon Pathom,又佛統)、素攀武里(Suphan Buri)等府的“墮羅缽底國”、“迦羅舍弗國”存在之“基礎”。《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墮和羅傳〉:“墮和羅,亦曰獨和羅,南距盤盤,北迦羅舍弗,西屬海,東真臘”。[52]迄于東、西兩方版圖固定,可以致力於北、南開拓,隨之而來的卻是內部的紛爭和北方強國“南詔”的經略。根據傳世的文字,蒙氏王朝的軍隊也曾穿過“真臘國”全境而至於遙遠的大海之濱。《雲南志》卷一○〈南蠻疆界接連諸夷國名〉:“水真臘國、陸真臘國,與蠻鎮南相接。蠻賊曾領軍馬到海畔,見蒼波洶湧,悵然收軍卻回”。[53]這一事件的發生,當在“女王國”服屬“南詔”之後;也正是在這時候,如前引所示:蒙氏君臨始與“占城”亦“環王”國主君臨彼此銜接。
綜觀“文單國”方位諸說,令人回味。除了“萬象說”外,幾乎所有的見解都“徘徊”在今老撾“下寮”或更南的的湄公河沿岸。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卷上〈陸道考—驩州至真臘一道〉:“然在此北未見有十一世紀前之碑文也,若求之於百塞(巴色)之南,則賈耽與樂史所志行程之時間未免過短。然核以柬埔寨碑文之材料,余以爲似應求文單于蘭滄江之下流也”。“由是觀之,賈耽路程道里雖云過短,余頗疑文單爲商部補羅(桔井北三坡),而應於百塞境內求算台古縣云”。[54]此偏于南方,而其餘則過於偏北。〈文單國—老撾歷史地理新探〉:“Henri Maspero在他的La Frontier de l’Annam et du Cambodge du 8 au 14 Siecle 一文,把文單國國都移至今老撾中部湄公河沿岸的巴墾本(Pakhinbun,他曲市西北巴欣本)附近”。“Erick Seidenfadensuo 所撰Complement a l’Inventaire Descriptif des Monuments du Cambodge Pouvr les Quatre Provinces de Siam Oriental一文認爲:他曲附近有一傳說的古代大城遺址,現經考古家確定,根據方位、距離,文單國應在這裏”。[55]特別是謝光《扶婁國考》一文,“認定”的烏汶(Ubon Thani)府就在本文所“認定”的穆達漢府的南面不遠。“文單內城當在泰國烏汶府境內”。[56]
最後,仍欲表述:〈文單國—老撾歷史地理新探〉一文,徑將“陸真臘史”歸於“老撾史”,並云:“如依本文結論,老撾按年代編排之史實,還可以上推好幾百年”。[57]且不論“文單國”的真正所在乃在今泰國境內,即使其果在今萬象市一帶,也不能簡單地視作由主體民族“寮族”或“佬族”鋪寫的“老撾史”的一部分。實際上,在老撾的南部,“寮族”乃是後來“遷移”、“反客爲主”的“客體”。只是由於近古時期遭受的接連失敗,遂至昔日建立輝煌國家的“吉蔑族”亦“高棉族”喪失了在今老撾南部、泰國東部地區的主導地位。不過,儘管時間的消磨,那些地區仍然存在著數量不少的現代“柬埔寨”國民的親屬。《暹羅民族學研究譯叢》二Maj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