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论日本历史上的三次法律
别了,“中学为体,西学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
日本宪政的哈耶克哑剧
近代日本海军的崛起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最新热门    
 
日本“中国明清史研究”新特点:地域社会论与年鉴学派

时间:2009-7-24 13:49:58  来源:不详
规律性有一天会容许我们建立某种法则,这样,这件事才具意义。"换言之,作者研究某个具像问题的目的,是想挖掘出这一具像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全局性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这段序言似乎是对《明清时代的基本问题》研究特点的总结,如岸本美绪的论文《明清时代的身份感觉》,通过对服装、乘舆、称谓等文化现象的研究,来探讨明清时代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认知、遵从、改变等级关系,这是作者所强调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表面上研究的是服饰、乘舆等生活器具的变迁,其实是想通过器物变迁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的变迁,来揭示一定时期内文化的流程。另外如《农村社会--觉书》、《作为公课团体负担的里甲和村》等论文,都是从微观入手揭示明清农村社会秩序的典型作品。这也就是山田贤所说的"普遍主义"的真正含义。也许是民族特性使然,日本学者无法写出布罗代尔式的鸿篇巨制,但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尝试着总体史的研究。
        这种尝试与年鉴学派出现的微型历史学派的新趋势有合流之势。年鉴学派泰斗勒高夫对微型史学的评述是:"即把“一块历史“当作一个标本,将其视为洞察整体历史的“微型景观“,以如此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一批意大利史学家遵循这种思路已走得很远,被称为微观历史学派。而我们则宁可认为,必须采纳某些英、美史学家业已运用的那类个案研究,个案正是据以研究全面的历史的标本。"勒高夫进一步以面包为喻说明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假如继续以面包作隐喻,必须指出:我们并没有把面包弄成一堆碎末,而是切下一块面包藉以探讨全面的历史,对这块面包的研究适用于认识整个面包。"这一番话按到对微观史学情有独钟的日本明清史学者的头上,尺寸同样合适。
        从地域社会论另一层面的含义秩序论而言,日本明清史研究的秩序论与年鉴学派总体史也有相通之处。历史结构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秩序结构,即由社会各部分组成的秩序网,从中抽离的任何具体事件只是作为全局的一部分才有价值,就事论事的研究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二是时间结构,由长、中、短三个时段构成历史发展系统,历史学家要揭示历史的变迁,通常是通过长时段或中时段的研究,或是把短时段的事件置入长时段中,在历史的座标系上标注某一事件的确切位置。如果延续传统史学的做法,史学研究异化为事件描述,一个事件的价值仅止于事件本身,那就有被演化为戏剧故事的危险,短时段观察法容易导致这一错误,"因为短时段观察法是歪曲现实的哈哈镜,并且是无法预测的"。
日本明清史学者所做的细部研究,也是为短时段事件建立大的历史座标的一种尝试。以复社首领张溥的研究为例,这个人物一直作为单纯的社团首领受到关注,史家关心的是他在影响朝政的具体政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近20年来,研究的角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溥作为乡绅在地方秩序中发挥的巨大影响力凸现出来,日本《东洋史研究》第33卷第3号刊发特集,名称就是《明清时代的乡绅》,  登载了宫崎市定的论文《张溥及其时代--明末一乡绅生涯》,可见乡绅研究的热闹程度。学者们从地方秩序出发探讨乡绅功能,而这一探讨与地域社会的理论、方法一脉相承。所以,森正夫提出的秩序论,其实"暗渡"地域社会论之"陈仓",是地域社会论针对社会秩序网络这一特定对象的特定表述方式,也是总体史观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

    三、社会学还是史学--对象及方法的拓展
        年鉴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拓宽研究对象,借鉴多种研究手段,超越传统史学的研究范畴,跨越到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使史学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史学化。年鉴派的阵地《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发刊词宣布的办刊方针之一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隔墙“,明确倡导跨学科与多学科的研究。"经过长期努力,年鉴派的这一理想已变成事实。"布洛克与费弗尔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在史学的周围组织了一个社会科学系统,这个系统围绕着中心的学科--史学,这个被承认的、正统的、在当时学院组织中稳据重要地位的学科。"
        与年鉴学派史学联系最紧密的非社会学莫属,台湾学者选辑的《年鉴史学论文集》为这一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书中所选8  篇论文横跨20世纪30-70年代,涵盖了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年鉴学派大家的作品,对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