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最新热门    
 
现代化:历史观和方法论

时间:2009-7-24 13:50:15  来源:不详
我诈。而这,都是合理的,理性的。方法论上,则是二元论云怀疑论、不可知论(对道德理性说,黑格尔除外)。
后现代思潮,批判这种世界观、历史观,认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人应当是和谐发展的严厉谴责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海德格尔,可称为后现代派大师,他就否定主体主义的世界观,他死后发表的《论人本主义的信》(1946),颇有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他很喜欢读《老子》。后现代派又强烈批判历史中心论,主张多元论,指出哲学、宗教、文化都从来没有中心,经济政治的中心是暴力的结果。还有人倡导“主体非中心”论,根本推翻西方“以我为主”的历史观。法国佩鲁(Froncios Perroux 1983发表《新发展观》,有华夏出版社译本),主张和谐地发展,并提出经济的发展应以文化价值为基础,没有文化价值的发展是不合理的发展。



附带说,马克思早就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提出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不过要等消灭资本主义以后才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讲“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也讲“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到斯大林,就斩钉截铁地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是通过现象的和谐的展开”,而是通过“矛盾的揭露”和“对立倾向的斗争进行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想起,“文革”时下乡劳动,口号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大约可称江青哲学。

第二,几乎所有的后现代派都批判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工具理性,但主张不同口有些人认为,鉴于工具理性造成现代社会道德败坏,犯罪增加,两极分化,丧失自由意志,现在应当“回到价值理性”,追求真善美;也有人说“回到东方”,因为中国人最讲道德。不过,大部分后现代派走上根本否定理性的道路,主张“非理性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根本不是理性的,不是由一个理性主宰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浑沌、差异的东西、流动的个体、无序的集合、偶然地形成的,这叫做“后结构主义”。因此,在方法论上,也不能用理性思维,不能用逻辑思维,而提倡感情思维,直觉思维。

我以为,后现代派的“非理性主义”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那要把人都变成疯子。我以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需要,西方太忽视了价值理性口由此,又引发了方法论上两个问题。一是历史学要不要价值判断问题,另一个是历史学能不能用逻辑实证问题。

要不要价值判断。是l904年有名的韦伯与施穆勒论争的老问题。当时是争论经济学,即经济学要讲“是怎佯”呢,还是要讲“应怎样”,即要不要价值判断。这问题到现在还未解决。前年樊纲发表一篇文章,说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引起轩然大波。历史学也一直存在这个问题。我主张要作价值判断,这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不过,价值判断,即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要与史实叙述,即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分开;形式上也另起一节,如“太史公曰”。史实叙述,要严格遵循历史主义,不能以今天的要求苛求古人。价值判断则可用今天的价值观评价,说明古人行为的潜在效应,即对后世的功过。用新名词说,就是史实叙述可用工具理性分析,价值判断要用道德理性来衡量。这样,西方现代化五百年,功绩昭著,人都进入太空了;但矛盾重重,罪恶累累,远非真善美。

逻辑实证主义,是4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它是先设定一个普通规律,再考订一些初始条件和变动因素,推导出结论。后又演化为模式法,对研究的问题,首先建模,再确定变量,自动得出结论。逻辑实证主义可说是最工具的工具理性,事实上讲这种方法的都列有一套操作规程。后现代派大都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也批判模式论。对历史研究说,我有同感。历史不是按一定规律推导出来的,也不是按一定模式制造出来的。不能用时间变量代替历史思考。只是在一定范围和相当长的时段内,可总结出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在详细研究之后,得出某种发展模式。不能先建模。

第三,由于后现代派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引发一种“非连续性”的历史观。既然世界是由差异、个体、片断、无序组成,它就没有必然的连续性。后现代派一位大师福柯(Michel Foucault)分析了几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他叫做“知识型”epistem,发现各知识型之间的过渡都是偶然的,没有规律的(《事物的秩序》英文版1970)。又在《知识考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