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2)

时间:2009-7-24 13:50:21  来源:不详
,争论公开化,从党内扩展到社会,从现实扩展到历史,这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在这场论战中,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延续,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人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由现实到历史的逆向发展路线,因为人们是为了前瞻未来而回顾历史的。1937年何干之回顾这一论争时写道:“为了彻底认清目前的中国社会,决定我们对未来社会的追求,逼着我们不得不生出清算过去社会的要求。……这一场论争所涉及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由目前的中国起,说到帝国主义侵入前的中国,再说到中国封建制的历史,又由封建制说到奴隶制,再说到亚细亚生产方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决定未来方向而生出彻底清算过去和未来的要求。”[9]



(二)在社会史论战中封建社会问题的地位及各种不同的意见



在社会史论战涉及的各式各样历史问题中,封建社会的问题实际上占居中心的位置。这个问题与现实关系最为密切,社会性质论战要接触它,社会史论战也要接触它,所以它成为联结社会史论战和社会性质论战的枢纽。

在大革命期间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逻辑前提是认定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因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是由它演变而来的。1928年10月,陶希圣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提出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代已经崩坏,秦以后的中国虽还而存在封建势力,但已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商业资本统治的社会。以后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论著[10] 。陶希圣的这些观点显然是针对中共六大关于中国社会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结论的,从而在社会上挑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并把这一争论从现实拓展到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思潮》为主要阵地对陶希圣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反击。这些争论虽然也涉及历史问题,但基本上属于社会性质的论战。以社会史为中心的论战,则是以《读书杂志》为主要战场的。《读书杂志》在其创刊号(1931年4月)即开辟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专栏,刊登了朱其华与陶希圣讨论中国封建制度的通信,由此揭开了论战的序幕。从同年8月至1933年4月,相继出版了四个《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演出了论战中最为热闹的场面。可见,社会史论战首先是围绕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问题展开的。

关于封建社会问题,当时讨论的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有无封建社会,而是封建社会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代,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崩溃?也就是说,是在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封建社会的前提下的讨论。1937年,社会史论战的参与者陈嘨江曾对1937年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做过一个述评,其中收集罗列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7年中外学者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各家观点[11] 。我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列成以下三表。



表1: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起迄的各种意见

类|开始|崩溃|其余意见|学者名|论文或专著及其出处

A|殷|清末|中间又分六个阶段|波里耶柯夫|关于中国封建构成的发展之合则性问题,收入《东洋封建制史论》一书中

A|夏|最近|战国时为暂时没落期,秦汉以后到最近仍可说是延续封建状态|熊得山|《中国社会史研究》,昆仑书店,1929年

A|虞夏|秦以后至现代|秦朝打破旧时的封建局面,但迄民国初年仍是地主阶级政权|熊康生|“中国社会之蠡测”,载《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A|夏商周|清||杨一凡|“中国社会之解剖”

A|周|清末|中间又有几个曲折,如汉朝为封建奴隶私有制,朝为新的封建化等|沙发诺夫|《中国社会发展史》,新生命书局,1932年

A|周|清|周以前为封建一期,周至秦为封建第二期,秦至清为封建最后期|叶非英|“中国之封建势力”,载《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A|周|清中叶|周为初期封建社会,秦至清中叶为后期封建社会|刘兴|“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之清算”

A|西周|清|周为封建领主制社会,秦至清中叶为封建地主制社会|吕振羽|“中国经济之史的阶段”,《文史》创刊号

A|西周|清|西周迄战国为封建初期,秦迄清为完成期|谷森克己|《支那社会经济史》

A|春秋|清||郭沫若|《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