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最新热门    
 
关于史论结合问题

时间:2009-7-24 13:50:32  来源:不详
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尽管处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他还是成功地搜集了自己研究所必需的材料;甚至在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途中,他也没有停止过搜集资料的工作。如果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末在研究工作中,不掌握史料,也就谈不到研究历史.并且,我们所要掌握的史料,不能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一些片断的事例。因为历史现象非常错综复杂,只有占有大量的、确实可信的史料,“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④,才能如实地反映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论带史”这一提法所包含的片面性,就在于它只强调了理论的指导意义一个方面,而忽视了详细地占有材料这另一重要的方面。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我们不仅有着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而且考古发掘正日益提供出无比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这些都是我国历史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方面,以往史学界已经初步作出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我们对于史料工作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不仅要努力掌握已有的史料,还要努力发现和扩大新的史料。
    但是,我们在强调重视史料的同时,决不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有任何忽视。有的同志在反对“以论带史”时,提出了另一个“论从史出”的公式来。我认为这个公式所表达的史与论的关系也是值得商榷的。研究应该从材料出发,观点是从材料得出来的,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对一个问题的正确的理解,不仅依赖于有足够的确实的材料,而且依赖于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说,“说明的方法,在形式上当然要与研究的方法相区别”;“材料的生命一经观念地反映出来,看起来我们就好像是先验地处理一个结构了”⑤。在研究工作中,就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说,材料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观点也会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一个历史工作者要从具体历史事实中引申出理论性的结论来,不能不受到本身立场、观点、方法的支配;不是受唯物史观支配,就是受唯心史观支配。正因为这样,历史工作者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要自觉地把这惟一正确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去。举个例说,依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为指针,我们就能够科学地探索和判明不同国家或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出历史的重复性和常规性来。而离开了这个理论,历史就会被看成是一堆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按照“论从史出”这个公式的逻辑,就没有办法表达出理论的指导意义来,它在实践中很容易导致削弱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有的同志认为,只要掌握大量的、充分的、可信的史料,加以合理的安排,通过对史实的讲述,就能把观点体现出来。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来作指导,这样得出来的观点究竟是否合乎历史真实的科学的观点,是很值得怀疑的。一般说来,我们今天所谓的史料,大部分都浸透了作者的观点。这一点,连郑樵也知道。他说:“有史,有书,学者不辨史书。史者官籍也(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一一引者),书者儒生之所作也。  自司马以来,凡作史者,皆是书,不是史。”⑥司马迁以前的史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践土之会,晋文公实召周天子,而《春秋》偏要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我们固然不否认中国古代史学也有“信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史书的作者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限制,显然不能把一切历史记载(哪怕是所谓信史的记载),都看作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如果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属于某些具体史实的考订,也许还可以说只要对大量可信的史料作合理的安排,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当问题越出这个范围之外时,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同样一件历史事实,处在不同阶级地位的不同的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可见,为了使对史料的认识符合于历史真实,就需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亦即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经过对大量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⑦,才能探索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它的内部规律。
    列宁说过:“太简短的定义虽然很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