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列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最新热门    
 
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50:50  来源:不详
在近代以前乃至于近代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操纵在西方人手中,而日本从17世纪以来一直研习荷兰语,后又将研习范围扩大到俄、英、法、德语,故当国门打开时,日本人已掌握多种西语,在此基础上迅速形成了日本自身的高水平西学传播主体。(注: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西学传播主体之异》,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中日在国门打开前后都展开了世界史地研究,有学者对此作了比较。明末清初西方传来的世界史地知识在中国长期被绝大多数士大夫排斥,然而传到日本之后却广为流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世界史地知识水平反不如明朝末年,而同时期的日本却推出了世界史地集大成的代表性著作,水平明显高于中国。鸦片战争后,两国先进思想家都致力于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介绍西方政治历史概况,探讨御侮自强之道。但是,中国的研究从50年代后呈退潮趋势,而日本的研究从鸦片战争后到50年代经历了两次高潮。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世界史地著作在日本社会流传和影响的程度都明显地高于中国。(注:田毅鹏:《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 

有学者对西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传播状况作了考察。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学在日本的传播要比在中国及时有效得多。日本引进和仿制西方近代化武器装备的活动从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后便开始了,而中国相似规模的活动一直到太平天国对清廷构成致命威胁时才被迫开始。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广泛共鸣,在中国却难以发挥同样的影响力。西学在日本更为及时而有效的传播,对日本的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注:王少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西学在中日传播的比较》,《学术月刊》1990年第5期。) 

洋务派与明治维新派对待本国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主导思想,是许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相关著述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分别以“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两者的标识,考察各自形成的背景、具体内容、内在逻辑与实际运用。有论者指出,两种思想都包括“中”和“西”、“体”和“用”这两对范畴。开始时都以本国的传统思想为“本”、“体”,以西方近代文明为“辅”、“用”,只是“中体西用”更强调中体即纲常名教,更强调政治体制不可交易、不可动摇,把中体和西用割裂开来,而“和魂洋才”并没有强调传统不可变易,而是强调东西方思想的融合,具有兼收并蓄的意味。在两种思想的运用上,中国是被迫引进西方文化,日本则是主动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洋务运动只局限于引进西方器物层面,明治维新则能兼取西方文化各个层面之长。(注:江秀平:《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指导思想之比较》,《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两者的内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学习西方的内容从物质文化和科技逐步延伸到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本国的“体”与“魂”中逐步纳入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制度。(注:苏中立:《“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另有学者则强调两者旨趣全然不同,因为它们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的内在逻辑也不一样——“魂”与“才”之间是可以自由转化的,但“中体”与“西用”之间却没有调和余地。(注:李廷举:《“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比较》,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页。)两种思想的倡导者和他们的出发点迥然有别,“中体西用”的倡导者大都是洋务官僚及其代理人,他们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和魂洋才”的倡导者则主要是主张改革的进步思想家和维新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的是制度创新、体制转轨。(注:严清华:《中日近代化之初的两种对外开放观》,《经济评论》(武汉)1995年第2期。)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没有本质差别。“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和魂洋才”在日本取得成功,而“中体西用”在中国却遭到失败,主要应从国家政权、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找原因。(注:《现代化新论》,第284页;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关于近代启蒙思想。研究者主要围绕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思想展开研讨。有人认为,在尝试进行政权变革的过程中,戊戌维新所包含和宣传的思想内容比明治维新广泛、进步得多。日本维新派“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指导思想,与中国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如出一辙,而戊戌维新人物是以社会进化论及有机论和天赋人权作为对抗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在群众性启蒙工作的广度深度上,戊戌维新也超过了明治维新——当时民办报纸从19种增加到70种,变法失败后维新报刊反而更加勃兴,而明治维新期间的日本没有出现有代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