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
论范文澜在20世纪中国史
汉奸范文程的狗崽子范承
最新热门    
 
范文澜对史学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

时间:2009-7-24 13:50:53  来源:不详
一面,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唐末和东汉末状况的相似 之处。他对比分析了唐末和东汉末的割据状况、邻国情况、割据势力和割据影响。他说 :“唐末和东汉末相似,农民起义失败以后,封建割据势力便横行一时,纷纷占领土地 ,进行混战。”但由于两时期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割据的具体状况、各自面对的邻国 情况及割据者情况均不一样。正是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两时期的分裂割据程度存在 天壤之别。“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比东汉以后的三国,分裂的局面更为破碎,黄河流域居 民遭受的灾难更为严重。”接着,范老又对分裂国家的经济情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三国时期,三个国内部都比较稳定。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国战争较少,经济一般都在 上升;黄河流域早在八六八年庞勋作乱时开始,战争连年不停止,五代时尤为剧烈。前 后九十余年的军事破坏,黄河流域疲惫不堪,两大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相差颇远 ,五代北都建都在开封(后唐都洛阳),就是北方愈益依赖南方的明证。”(注:范文 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第344、200、199-200、344、269、2 76、292、289、354-355、148页。)

  二、比较分析历史人物,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书写了众多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人物, 并且往往是采用恰当比较的方法,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他们的思想特点,论述他们的作为 和功过。这样不仅显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展示了其丰富的内容。陈其泰先生 在《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一书中对此问题有过中肯的分析,他多次提到“范文澜重视 比较研究方法,而且运用得很成功”,(注: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并列举了其成功运用的实例,如对晋元帝司马睿和 宋武帝刘裕的比较,对韩愈和柳宗元的比较等。本文试图从政治人物之间和文人之间的 比较方面再举出例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文澜先生独特的史学见识和成功运用比较方 法的撰述功底。
  1.政治人物之间的比较。唐中期自742年至820年凡79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央 集权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中央集权取得了相对的胜利,国家基 本上还能够保持统一。但是唐朝中期中央统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发生了多次斗争。唐 肃宗时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唐代宗时割据局面已经固定。范文澜把肃宗和代宗两位皇帝 与其后继位的唐德宗进行了比较,他说:“唐德宗是不同于唐肃宗、唐代宗的昏君。” 从心理方面来说,“肃、代猜忌功臣,唐德宗的猜忌心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在处事 风格上也不同,“肃、代都对强横者姑息,唐肃宗被史家描写为‘温仁’,唐代宗也被 称为‘宽仁’,实际都是庸懦人物,唐德宗急躁,是一个轻举妄动、刚愎自用的人物”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肃、代都优待回纥,防备吐蕃,唐德宗因曾受侮辱,仇 视回纥,对劲敌吐蕃反而放松警戒”。所以,唐朝在这样一位昏君的统治下,“从肃、 代的苟安局面转入危机的局面”。(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 第一册,第344、200、199-200、344、269、276、292、289、354-355、148页。)通过 范文澜对三位唐朝昏君的为政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比较,我们很容易理解政治人物对于整 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和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上册)撰成于延安时期,建国后又经过多次修订。范文澜在书中深刻 地分析了鸦片的输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面对这种深重灾难,围绕着鸦片问 题,朝廷内部展开的抵抗主义与投降主义的斗争。在范文澜看来,抵抗派和投降派之 间基本的不同点在于“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上”。“抵抗派从民族自尊心出发,拒绝外 国势力的侵入,虽然他们也是傲慢对世界情况无所知,但在民族遭受危害的时候,他们 愿意探查外国情况,学习外国技术,这是进步的倾向。”而与之相对立的投降派则不同 ,他们“从压迫人民、保持少数人私利出发,他们清楚懂得,只要政权在手,民膏民脂 ,尽够剥削,中国遭受任何伤害,对他们私利并无妨碍。不仅如此,中国任何一个伤害 ,对他们还都是乘机获利的机会。投降派的路线,显然是守旧顽固,阻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