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以历史眼光剖析墓葬,藉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
最新热门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50:56  来源:不详
bsp;《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古史辨》(一),第270页;原载《现代评论》第1卷第3期(1924年12月27日)。
⑦  《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一),第270页;原载《现代评论》第1卷第10期(1924年2月14日)。
⑧  《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古史辨》(一),第214页。
⑨  《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一),第274页。
 
顾颉刚的学术理念与志向,虽然不是直接的创建民史,而是借助民俗学的某些经验和感悟来理解上古的材料,以破坏伪史,为重建古史开辟通道,可是却使其学术上自然地眼光向下,以对当时社会的领悟为理解上古历史的凭借。其实,顾颉刚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志向在同学和朋友中已经是众所周知,1920年初傅斯年出国留学时,将一部《曲选》送给顾,上面题道:“颉刚要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这本书是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最好资料。”①1922年顾颉刚作《中学校国史教科书编纂法的商榷》,批评从前的教科书只搜集政治社会的材料,对其他方面极端忽视。要弄清各时代的大势,应从向来沉埋于史书下层的记载与器物中寻出各种社会事实与心理。旧教科书只有名人造时势,且名人的产生是天纵的,而不谈其社会背景,“我们总先得把大多数人的意志说明,把时势的由来看定,然后名人的事实始有一个着落。”至于揭破上古伪史和黄金时代的旧观念,只是第三项任务。②
    《古史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顾颉刚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倾向,尽管他在此期间也致力于民间传说、歌谣、神道和上古神话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主要还停留在借助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的层面上,是作为历史研究的辅助,而没有直接着力于民史的重建,也就是魏建功所主张的,“历史叙述的主体要由统治阶级改到普遍的民众社会”这样的“新历史的系统”。
    魏建功的批评显然起了作用,此后顾颉刚对于民史的主张逐渐加强。本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就有以考古与民俗辅助史学的传统③,1926年,一批同仁移席厦门大学国学院,继续组织风俗调查会,“调查各处民情生活习惯,与考古学同时并进”④。12月底,顾颉刚为《国学研究院周刊》作《缘起》,提出只有了解现代社会才能认识古代社会,“所以我们要掘地看古人的生活,要旅行看现代一般人的生活。”⑤1927年1月,顾颉刚、容肇祖等人到福州,以厦大国学院名义与协和大学国学系共同恢复闽学会,其宣言称:“国学的研究,自受了新史学和科学的洗礼,一方面扩大了眼光,从旧有的经史子集中打出一条‘到民间去’的血路,一方面绵密其方法,用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种种科学的方法,来切实考求人文的真相,而予以簇新的解释……新史学的眼光渐离了政治舞台‘四库’式的图书馆,而活动于实事求是之穷荒的探险或乡土的研求”⑥。这可以说是顾颉刚到民间去求新史学的重要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②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第71页。
③  魏建功说:“本学门开办以来,一面注重‘考古’,以便求得较为真确的文化史实,一面也留心‘考今’,好在活材料里找出我们民族的生命之厄运和幸运的事迹,我们的歌谣研究会、方言学会以至于风俗学会,无一不是为这现代的横方面材料整理的组织。”(《通信》,《北京大学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2号,1926年8月)
④  《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纪盛》,《厦大周刊》第159期(1926年10月16日)。
⑤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卷第1期(1927年1月5日)。感谢陈以爱博士寄赠此项资料。
⑥  陈锡襄:《闽学会的经过》,《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1927年12月13日)。
 
厦大国学院解体,原北大同仁再转到中山大学,顾颉刚建立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