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范仲淹與范成大
范仲淹与范氏义庄
最新热门    
 
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究

时间:2009-7-24 13:51:13  来源:不详
士邵餗以篆刻名世,仲淹曾过访未遇,又寄书请篆《严子陵祠堂记》,交游事迹虽具,但人物履历过简,只能割舍。
众所周知,北宋名相寇准在人才观上有强烈的地域偏见,他成功地把真宗信宠的王钦若拜相的时间推迟了十年,直到他被贬逐后王才如愿以偿。他也尝当面羞辱过苏州才子丁谓,为此日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仲淹及第的那年,他又劝说真宗把状元授给北人蔡齐,惟一的理由是原考第一的江西人萧贯身材矮小,不如蔡齐相貌魁伟。比较而言,范仲淹不以地域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则要高明得多。以下我们将稍逸出本文原定的范畴,以更宽的视野考察范仲淹的交游之道。

(二)

  范仲淹的交游200余人中,大致有通家世好、师长前辈、同年僚友、晚辈学生、亲戚朋友、方外隐士等几类。考察其交游之道主要是:

  “唯德是依,因心而友”

  “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作为开一代士风的领袖人物,主张交友“唯德是依,因心而友”,“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59这是他交游的基本准则。仲淹立朝为公,交友惟诚,行己有耻。所谓朋党乃政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唯德是依,因心而友”,是宋人交游中的最高境界,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即“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60用洪迈的话说是“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61《传》曰:“不知其人视其友”,范仲淹深谙此道。他在《杨文公写真赞》中指出:杨亿与王旦、寇准、马知节等“一代之伟人”,“深相交许,情如金石”,则“公之道其正可知矣!”62范仲淹和韩琦、富弼、欧阳修、尹洙等人,情逾手足,其价值趣向,道德伦理观念、理想追求基本一致,却并不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相反却为了国事,常“公言廷争”乃至“色忿”。正如周必大所论:“前贤先国事,后伸朋友之谊,皆可师法。”63
  范仲淹与苏舜钦的交游感人至深,堪称“因心而友”的一种典范。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治今四川绵阳市东南)人,易简孙,耆次子,宋代文学家。年青时,才华横溢,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再娶杜衍之女,是庆历改革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因“奏邸之狱”事件被反对派诬劾而削职为民,定居于苏州沧浪亭。庆历三年(1043),苏因范之荐而召试除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论事切直,与范关系极为亲密,但又对他执政后的无所作为和庆历新政某些措施的失当,提出批评,不失为诤友。由于反对派的“一网打尽”之计,他成了政治祭台上的牺牲品而英年早逝,但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64
  范仲淹以其人格魅力和“山高水长”的道德风范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和后世的好评。如他因三黜贬饶时,尹洙就挺身而出,称与仲淹义兼师友,“愿得俱贬”。范仲淹和王质交游已久,范因言事被谪饶州,“朝之贵人皆切齿”,王质“祖宴都门”,范恐连累他而婉谢之,王义无反顾,称“吾愿为党人,从而贬之光矣!”后两人由同僚而结为儿女亲家。65宋人将这种不以个人利害为趋舍的交游,美其名曰“云霞之交”、“金石之交”,实在是寄托了其审美情趣的一种确切概括。

  尊师重道,敬老优闲

  正如李觏所指出的:“庠序讲习,以立师友”,不失为“礼之本也。”66晏殊少年得志,交游甚广,“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如范仲淹曾因晏殊之荐而入馆阁,范对这位小其二岁的举主终生“皆称门生”,且有诗云:“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来绛帐就师资。”67体现了一代名臣尊师重道的风范。无独有偶,王安石初仕扬州幕府,时知扬州为韩琦;后来尽管政见异趣,但韩琦卒时,王在挽诗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68可见范仲淹倡导的尊师重道精神已成为时代风尚。
  仲淹对宋初名相王曾(978~1038)怀有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他在天禧三年(1019)为亳州从事时,尝上书时知大名府的王曾,时当河朔之游后未久。誉称其才德纯美,名扬四海。69王曾次年即除参知政事,天禧六年(1022)拜相,天圣二年(1024)成为首相,执政长达五年半,七年六月以昭应宫火灾罢相。范仲淹在天圣五年守母丧期间,经深思熟虑,撰有《上执政书》。这是仲淹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诚如独具慧眼的苏轼所论:“公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70这不仅是他日后恪守的施政纲领,也是范改革思绪的最早兰图。王曾对这通万言书极为赏识,遂讽晏殊荐范应学士院试除馆职。在范多年浮沉下僚后终于在仕途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人才的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前辈的提携、荐举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获益匪浅的范氏,不遗余力识拔、荐选人才,尤为出色。他很善于向前辈政治家学习,这一鲜为人知的交游,不失为人才培育史上的佳话。
  仲淹对在他年青时代,帮助过他的几位师长心存感激之忱,生前音问不绝,殁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