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光绪初年俄商偷运砖茶倾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南宋议和杂谈
南宋的社倉
李椿年與南宋土地經界
南宋时期福建经济的地域
南宋移民与江南城镇市场
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
宋徽宗初年的政争——以
南宋宦官权势的削弱
最新热门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时间:2009-7-24 13:51:14  来源:不详
善战的完颜宗翰(粘罕)等指挥下,对开封发动了最凌厉的攻势,却遭受严重挫败。这与北宋末的开封失守形成鲜明对照。宗泽的逝世,又不能不使南宋抗金战局发生逆转。在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的昏暗政治下,南宋终于走向蹙地数千里,自黄河退到大江的悲惨局面。
  建炎三年(公元1129)、四年(公元1130)间,金军渡江作战,既是其军事胜利的颠峰,却也走向了物极必反。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之战,使金军受到挫折,岳飞又麾兵克复建康,将金军全部逐出江南。绍兴元年(公元1131),张荣率抗金义军在缩头湖一战,赢得全胜,遂迫使金军退到淮水以北。金军倾注全力攻打四川,吴玠军在当年的和尚原之战和绍兴四年(公元1134)的仙人关之战,使金军蒙受自灭辽破宋以来的两次惨败。岳飞麾兵收复襄汉六郡,两年后又再次北伐,以及金军在绍兴四年冬进犯淮南的的失败,则标志着金朝军威的进一步没落。


  当时,女真骑兵最利于在秋冬季节,弓劲马肥,纵横驰骋于平原地区,而不耐暑热多雨天气,需要后退到北方避暑。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战是山地战,金军尚可说有“以失地利而败”的因素。然而到绍兴十年(公元1140),刘锜军进行的顺昌之战,则开创了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军的新纪录。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利用女真人不耐酷暑的天时,而以逸待劳的因素,则岳家军大举北伐,又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即在最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以少击众,先后在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朱仙镇,再次破敌,迫使金军撤出开封城。
  南宋将帅对抗最初简直是谈虎色变的金军,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战术,而岳飞自然是南宋最出类拔萃的抗金统帅,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军事思想可否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重视人民的抗金力量,制订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与正规军互相配合,夹攻金军,以收复失地。第二是在正己的前提下治军,全面贯彻《孙子兵法》倡导的“仁、信、智、勇、严”的为将之道,创建了一支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成了古代兵匪一家社会中难能可贵的特例。第三是岳飞批评宋廷的“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以求胜”,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进攻。他是当时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将帅。第四是“仁心爱物”,珍惜人命,不轻杀戮,发扬光大了古代“以仁为本”的军事观。岳飞的军事思想无疑是一份值得後人珍爱的华夏文化遗产。其他将帅只能做到以步制骑,而岳飞却重视骑兵建设,除了以步制骑之外,还建设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骑兵周旋。
  然而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登基之始,他就已确定了屈辱苟安的对金政策。他先后信用为其政策效力的黄潜善、汪伯彦和桧,排斥和杀害力主抗金的李纲、宗泽和岳飞。他当然不是昏庸之主,他处置军国大事,决无大气魄和大器识,却不乏小聪明和小伎俩。宋朝有开国皇帝以兵变黄袍加身的来历,故特别疑忌武将。自从绍兴七年(公元1137)以后,他对诸将,特别是对岳飞愈来愈猜忌,但迫于金朝的军事压力,又不敢不用岳飞,藉以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等到他对“偏安社稷”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根本不用担心“兵老气衰”的金朝会卷土重来;他不仅已不需要抗金将领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而迫令岳飞班师,解除抗金将领的兵权,杀害岳飞,只能更有利于自己的偏安政策。故元朝史臣在《宋史》卷365《岳飞传》论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可谓是一针见血。汉代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诚如漆侠先生指出:“在宋代,往往是狡兔未死而走狗先烹。” 上引韩信之说,本来已是古代君臣关系的残酷规则,名将的悲惨归宿,何况尤甚於此。就宋高宗而论,他忍于向杀父之仇屈膝称臣,忍于偷安半壁残山剩水,又忍于对一代贤将下毒手,在这个天水朝更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宋高宗和秦桧的苟安和卖国政策,造成了长期南北分裂的时代悲剧。
  面对着山河破碎的惨酷,有志之士也必然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义愤形诸笔墨,而陆游和辛弃疾就是两面爱国诗词的最光辉的旗帜。陆游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正是表达了他对两位爱国英雄的怀念,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