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最新热门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

时间:2009-7-24 13:51:17  来源:不详
料,笔者有如下两点思考。

其一,状元们的平均年寿与时代的关系:

就北宋而言,太祖朝,天下刚由纷乱走向统一,还并不很太平,且经济尚处于恢复期,状元们的平均年龄却最高,而仁宗朝正是北宋较繁荣稳定的时期,状元们的平均年龄反倒最低,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南北宋相比亦如此。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始终处于金人的压迫之下,且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日子一直不太平,而状元们的平均年龄却高于北宋。也许天下太平了,耽于安乐之风便容易刮起来,且逐步影响及全社会,使国民普遍失去紧迫感、危机感,从而放松了生存竞争,其结果是国民生命力、免疫力下降,进而使平均寿命降低?联想历代封建王朝的那些太平时代的守成之君,他们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而其寿命大多低于开国之君,上述推测当不至谬误。若果真如此,在亦为“太平盛世”的当今,我们的国民当从中悟出一些鉴戒。

其二,状元们的年寿与业绩关系:

寿命最短(即40岁以下)的10人中,除张孝祥力主恢复,成了著名的爱国词人而外,其他人都没有突出的作为。何栗官职虽高,位至宰辅,却在北宋末年国家危亡的情况下,畏敌如虎、措置无方,留下了不少笑柄。若不是最后死得还算壮烈,简直要落个千古骂名(见《宋史·何栗传》及《宋人轶事汇编》总第756页)。寿数最高(80岁及80岁以上)的5人中,郑性之官至参知政事,黄裳官至礼部尚书(《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总第2866页),刘章官至权礼部尚书(《宋史·刘章传》)。他们在当时的地位虽颇高,却都没有突出的业绩,对后世的影响不大。黄裳甚至在《宋史》中连传记都没有,其生平资料都难以搜集。阮登炳则生于末世,仅官秘书郎,更是无声无息(见《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1082页)。唯一被称为名状元的胡旦,他仅官至秘书监,却有多位执宰都是他的学生,因而影响稍大,不少宋人著作中有关于他的事迹的记载(见《宋人轶事汇编》总第166页),《宋史》将他列入了《儒林传》。

宋代最有影响的状元是文天祥,他是被元蒙统治者杀害的,只活了47岁,属非正常死亡,是特殊情况。其它较有影响的状元多集中在60岁至69岁及70岁至79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如王十朋、王拱辰、王曾、王嗣宗、冯京、吕蒙正、安德裕、许将、李迪、沈晦、宋庠、杨砺、吴潜、张九成、张去华、张观、陈尧咨、邹应龙、郑獬、柴成务、章衡、梁克家等,占这两个年龄段29名状元的75.86%。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都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如王曾、吕蒙正、李迪、宋庠、吴潜、王嗣宗、冯京、许将、张观、邹应龙、梁克家等11人都曾官至宰相、副宰相,而王曾、吕蒙正、李迪、吴潜等4人还曾独掌大权多年。这些人《宋史》都有较详的传记,还都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

另外,这两个年龄段中,有南宋的王佐,官至户部尚书;卫泾,官至参知政事;方逢辰,官至侍郎。这三人在当时的地位都不低,且不事权贵,敢作敢为,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而《宋史》无传是不公平的。他们都被收入了《中国历史大辞典》,方逢辰还被收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留梦炎,也是历史名人,只是他晚节不终,屈身事敌,只能作反面教材。加上这4人,则共26人。可以说60岁至79岁的状元几乎都有较大的影响。 那么,是否可以说,作为状元,要想有所作为,寿命太短固然不行,而寿命太长也不行?寿命太短,回旋余地小,除个别天才而外,多数人当然是做不出象样的业绩的;寿数太高者,也许是无所用心,或过于“保存实力”了?要有所作为,总要多经历一些困苦磨难,不可避免地会耗损掉一部分天年。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笔者认为:要想干一番事业就不必过于顾惜身体,乃至生命。古今中外的寿星们,碌碌无为的无名之辈太多了。

二、宋代状元的地理分布④

两宋118名状元中,目前尚有李景阳、张拱、刘察、刘寅4人籍贯等考,而王整、李釜两人的籍贯尚存疑。其余112人中,北宋63人,南宋49人。由于北宋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而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且两者的疆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必须有分有合地考查其地理分布情形。

先看北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