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

时间:2009-7-24 13:52:03  来源:不详
方市场。在汴京等地出现了一批专门居间倒卖交引的商人,号称交引铺。

交引的交易市场,大都分布在交引汇聚、买卖频繁的商业发达之地。大体上以两类地方最集中。第一类是交引的发行地区,如北宋时的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地区,南宋时的临安、建康、镇江等地。第二类是交引的兑现地点,如北宋时的汴京,南宋时的茶盐产地通州、明州等地。各地交引买卖的交易量都很大,南宋时的临安,“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御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余家,门列金银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备入纳算请钞引,并诸作匠炉,纷纷无数”[37] 。 明州的六所交引铺,每年仅纳税就达10900余贯,是当地各项商税收入中最高的一项[38] 。在汴京、临安这样的大城市,交易量只会更大。

当然,在宋代林林总总空前丰富的商品海洋当中,交引这类有价证券也许并不占多大比重。然而这种信用中介物证券在宋代大批涌现出来,并在商品交易市场上买卖转让,却是历史上未尝有过的新鲜事。这个现象不仅足以作为商品结构变化的典型标志之一,也反映了宋代商业信用的空前发展,体现了官民信用交易关系的复杂化和深入化。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新事物。另外,交引在宋代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使用,与宋政府用禁榷专卖品换取沿边军需的粮草物资有直接的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粮食贸易的发达。

正由于宋代的商品结构中粮食、布帛、茶叶以及各种农作物的加工制成品占绝大比重,这些商品生产的季节性,也使宋代的市场面貌表现出了显著的季节性特征。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农副产品加工业者能够有大量的商品投放市场,也是从市场上换回商品的购买力较强的时候,各种商品进出市场,使市场呈现了繁荣,“方夏蚕毕工,秋稼初敛,丝帛米粟充满廛市”[39] 。而到了冬末春初,青黄不接之时,商品的来源少,购买者也少,市场上则呈现了另一番景象。“市寂然若将暮,贾匮农 闭而不张,钱井金沟谨其阖藏,收列肆于九衢,刀布滞乎千商。至于白藏之府、红腐之仓,賨幏积墆,琛币充梁,亦且签筹寝乎会计,关石罢乎低昂。怪而问焉,有客言于余曰:是为春孟望之后一日,其名为仓耗”[40] 。商品的购买者少,交易清淡,商品积滞在商人的仓廪中,市场陷入了阶段性萧条。在四川,茶叶生产贸易的季节性甚至影响着交子(北宋末称钱引)的比价波动。两宋之交的李流谦说:“每州之春,引直必亏,至笋茶之出、官司催驱之时,则例增”[41] 。 商品市场的这种季节性,进一步映衬出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在商品市场上的结构地位,农业决定了商业的面貌。

注释

[1]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 《汉书》卷24下《食货志》。
[3] 《汉书》卷24上《食货志》。
[4]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5]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函韩首》。
[6] 李新《跨鳌集》卷12《上王提刑书》。
[7] 《长编》卷269熙宁八年十月辛亥。
[8] 曾安止《禾谱序》。
[9] 《叶适集·水心文集》卷1《上宁宗皇帝札子二》。
[10] 王炎《双溪类稿》卷21《上赵丞相》。
[11] 《晦庵集》卷25《与建宁诸司论赈济札子》。
[12] 《长编》卷63景德三年五月戊辰。
[13] 《欧阳修全集·河北奉使奏草》卷上《乞置御河催纲》。
[14] 范仲淹《范文正集》卷13《范雍墓志铭》。
[15] 《宋会要辑稿》方域14之17至18。
[16] 《长编》卷129康定元年十二月乙巳。
[17] 《宋会要辑稿》食货17之34。
[18] 《夷坚甲志》卷16《碧澜堂》。
[19] 楼钥《攻愧集》卷104《知复州张公墓志铭》。
[20] 《历代名臣奏议》卷271广西提点刑狱林光朝《奏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
[21] 孙觌《鸿庆居士集》卷26《李佑除京东转运副使》。
[22] 苏辙《栾城集》卷16《木叶山》。
[23] 庄绰《鸡肋编》卷上。
[24]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东角楼街巷》。
[25] 吴自牧《梦粱录》卷13《铺席》。
[26] 《长编》卷409元佑三年三月乙丑。
[27] 《李觏集》卷36《秋热》。
[2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