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论唐代乡村社会中的社
论唐代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再论唐代的客户一一关于
最新热门    
 
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

时间:2009-7-24 13:52:20  来源:不详
太湖流域圩田区别有二: 
  其一,江淮的圩田往往圩圩相离,各自成田:而太湖流域的圩田则是多个圩田的集合体。《吴郡志》卷一九《水利》引郏亶言,谓:“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又谓:“其环湖毕[卑]下之地,则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以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人们在这些横塘、纵浦之间筑圩裹田,从而形成一个由众多圩田构成的棋盘状的圩田体系。 
  江淮与太湖流域圩田的这种区别是由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 
  太湖流域东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前缘的滨海平原,由长江等河流的泥沙在波浪、海流的作用下堆积而成,地势较高,自东向西倾斜;它的西南面是以天目山为主峰的浙北丘陵,西边的太湖沿岸和北边的长江南岸沙嘴上分布着一系列的残丘,它们是天目山向东北的延伸。这些丘陵和高地把湖沼密布的太湖平原包围在中间,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一个典型的碟缘盆地。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中,水易积难泄,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三一载乾道八年权发遣镇江府兵马钤辖王徹言:“大江之南,镇江府以往,地势极高,至常州地形渐低;钱塘江之北,临安以往,地势尤高;秀州及湖州地形极低,而平江府居在最下之处。使岁有一尺之水,则湖州、平江之田,无高下皆满溢。每岁夏潦秋涨,安得无一尺之水乎?”说的便是这样情况。四周为高田区,中间为低田区,后来的圩田便是从低田区兴建起来的。 
  江淮的圩田大多建在现在江苏、安微两省沿江两侧狭长的平原地带。在这些地区,平原的一侧是高出地面的长江,另一侧是绵亘相连丘垅。沈括说:“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注:沈括《长兴集》卷二一《万春圩图记》。)这里“厌水濒江”四字,正道出了江边平原圩田兴起的地理环境。比较典型的就是芜湖的万春圩,见沈括《长兴集》卷二一《万春圩图记》: 
  ……夫丹阳、石臼诸湖,圩之北藩也。其绵浸三、四百里,当水发时,环圩之壤皆湖也。如丹阳者尚三、四。其西则属于大江,而规其二十里以为圩……又曰,圩之西南,迎荆山为防……万春圩位于芜湖平原,其地西临长江,北面是丹阳、石臼诸湖,西南则皖浙边境的丘陵,有若干条河流流向山下平原;地势低下,四面受水,易患水患,这种情形与太湖平原完全一致。 
  可见,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圩田都修筑在低洼地,但太湖平原地势开阔,范围广大,差不多把苏、秀、常数州之地大部分包含在里面,足可形成一个圩田体系;而江淮圩田修筑在长江与其两侧的丘垅之间,地势狭隘,只能单独成圩。 
  其二,江淮的圩田规模宏大,而太湖流域的单个圩田相对狭小。 
  先说圩田的田积。《文献通考》卷六《田赋考·水利田》载乾道九年(1173)五月叶衡言:“宁国府惠民、化成旧圩四十余里,新增筑九里余:太平州黄州镇福定圩周围四十余里,延福等五十四圩周围一百五十余里,包围诸圩在内;芜湖县圩岸大小不等,周围总约二百九十余里;通当途圩岸共约四百八十余里,并皆高阔壮实,濒水一岸种植榆柳,足捍风涛。”所说的即是南宋江淮圩田的情形,动辄数十里,上百里;反观太湖流域的圩田,“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规模自然大不到哪里去。又单锷《吴中水利书》: 
  或又曰:窃观诸县高原陆野之乡,皆有塘圩,或三百亩,或五百亩,为一圩,盖古之人停滀水以灌溉民田。(注:《苏轼文集》卷三二《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第3册,第924页。)圩田的大小不过三五百亩。 
  再以圩堤高低而论,太湖流域虽多积水,但水多不深,郏侨谓:“其间深者不过三四尺,浅者一二尺而已。”(注: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第285页。)郏亶亦谓:“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于民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注: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第270页。)因此,圩岸也不会太高,“昆山、常熟、吴江三县,堤岸高者七八尺,低者不下五六尺”(注: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第272-273页。),非如范仲淹所说江淮圩田“如大城”者也。
二 浙西、江淮圩田与浙东圩田的差异

  日本学者西山武一曾说,中国的灌溉事业,根据其地形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北方是渠,淮南是陂,江南是塘。(注:西山武一:《中国水稻农业的发展》,刊于《农业综合研究》1949年第3卷第1期,转引自西岛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冯佐哲、邱藏、黎潮译本,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153页。)渠,就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