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的“传”与“递”
最新热门    
 
论唐代乡村社会中的社

时间:2009-7-24 13:53:4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代乡村社会中,社与官方的乡里组织相互补充、相互依托,一方面,乡里政权希望通过社这一组织来弥补自己统治中的不足,以此约束民众,稳定一方局势;另一方面,社也需要乡里组织的支持。社有成为乡里政权在经济、思想、政治、组织上控制人民的辅助手段的倾向。

【关 键 词】乡村社会/民间私社/乡里政权

 

【 正 文】

 

 

  社在唐代乡村社会中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与官方的乡里组织互相补充、互相影响,是乡村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唐代民间结社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中国古代社会,乡村一家一户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乡村小农经济的弱小与脆弱,决定了他们在赋敛、徭役、动荡、高利贷盘剥以及水旱凶灾面前往往是束手无策,为抗拒种种的天灾人祸,相互间的经济互助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一直盛行的缓急相济,有无相通;有往必来,有施必报的互助之风。王梵志诗云:“邻并须来往,借取共交通。急缓相凭仗,人生莫不从。”(注:《王梵志诗校辑》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蒙人惠一恩,终身酬不极。”(注:《王梵志诗校辑》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就为社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根据。就唐代情况而言,也是如此,试述如下:

  第一,因受田不均及租赋的苛重、高利贷的盘剥等三重剥削,农民的经济力量极为薄弱,即使在平时也难维持正常生活,生活质量较低。

  参照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一瞥》可对唐代农民生活有一大致了解。天宝时,有一个主要劳动力的五口之家的农民,有田约三十五亩,按当时通常产量,每亩年收一石,则三十五石粮食将是一个普通农民全家一年的开支,这其中要包括全家人一年的最低口粮约二十七石,其余五石用于交纳租庸调,约一石四斗交纳户税、地税,所剩一石六斗则是全家一年的衣物用度,即使按最低要求,单衣每人年需一套,冬衣三年一套,不戴头巾,不穿鞋子,还入不敷出238文, 这里还没有算上炊具、农具等必需的费用。可见,只有在好年成的情况下,唯有省吃俭用,才不至冻馁而死。

  由上可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正常情况下,要维持一年的正常生活,是极其艰辛的。再假使家中发生重大事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