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论唐代乡村社会中的社
论唐代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再论唐代的客户一一关于
最新热门    
 
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

时间:2009-7-24 13:52:20  来源:不详
 北宋以后,由于郏dàn@④等水利专家的提倡,太湖流域的圩田纷纷恢复。吴越国的圩田设施由政府统一修造管理,但到宋朝以后,这一任务落到了大地主身上。事实上,修造圩田所需要的巨额费用,也只有这些权要之家才支付得起。而大量的农民只能成为佃户,去租种别人的土地过活。这大概也是宋代以后浙西地区租佃业特别发达的原因吧。人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九《宪使董公均役之记》:“浙东古于越之地也,其地之微,无甚贫甚富之家,山谷有一亩居十亩之田者,祖孙相保,至累世不失。又其土瘠,故其小人勤身而饬力,其君子尚朴俭而敦诗书,非若吴人之兼并武断,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盖藏。”与浙东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盖浙东多丘陵、山地而浙西多低洼地也。
  需要指出的是,宋以后在太湖流域修筑起来的圩田与吴越时期已有很大不同。有关宋时在浙西地区修筑圩田的记载及多,试举一例,《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八:
  [乾道]二年四月七日,吏部侍郎陈之茂言:“比年以来,泄水之道既多堙塞,重以豪户有力之家,以平时潴水之处,坚筑塍岸,包广田亩,弥望绵亘,不可数计,中下田畴,易成泛溢,岁岁为害,民力重困。数年之后凡潴(为)[水]陂泽尽变为阡陌,而水患恐不止今日也。乞选差强明朗官一员(问)[同]漕臣(将)日下净新围之田疾速开凿。”上曰:“闻浙西自围田即有水患,前此屡有人理会,竟为权要所梗。卿等可检点累降指挥已曾如何行,仍委两浙运副王炎疾速相视利害以闻。”……
  南宋人对围田多持否定态度,孝宗至谓“闻浙西自围田即有水患”。但这里所说的“围田”与吴越时期的圩田实际上已有本质的不同。宋时所谓“围田”是“以平时潴水之处,坚筑塍岸,包广田亩”而成,实际上是圩外筑圩,即在原来的塘浦里面新筑圩田;或毁坏原有圩田重新修筑。这种情形在北宋就已开始,如郏dàn@④所述,吴越时期的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余丈”(注: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第269页。),非常开阔,但后来渐遭破坏。“臣少时见小虞浦及至和塘,并阔三十丈,累经开淘之后,今小虞浦只阔十余丈,至和塘只阔六七丈此所目睹也。”(注: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第271页。)至南宋时,很多塘浦彻底消失。如我们上文所论,太湖流域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容易积水,因此必须开掘塘浦,保持疏水渠道的畅通;加上它的圩田系统本是众多圩田的一个集合体,一旦某处塘浦水流阻塞,可使大片圩田受害。而宋人所修“围田”恰恰造成了这样的弊端,实际上是对太湖流域正常圩田系统的破坏。黄震对其中的区别看得极为明白,《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卷八四《代平江府回裕斋马相公催泄水书》:
  议者多谓围田增多,水无归宿,然亦只见得近来之弊,古者治水有方之时,污下皆成良田,其后堤防既坏之后,平陆亦成川泽。熙宁八年旱,太湖露丘墓街井,今瀼荡等处,尚有古岸,隐见水中,以此知近来围田不过因旱岁水减,将旧来平地被水处,间行筑隄耳。就使围田尽去,水之未能速入海自若也,何能遽益于事?况围田未易去者乎?他对圩田没有全然否定,认为“古者治水有方之时”圩田还是好的,到了宋时才成水患。究其原因,实由于吴越国时,政府的公共职能尚能正常发挥,而到宋代整个太湖流域的圩田处在一个无政府的状态之中,系统不能正常运转;达加上其时其地人口过度聚积,人地矛盾激烈,终使圩田受到破坏。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江淮、浙西、浙东的所谓“圩田”在形式上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各不相同。浙东的圩田,又称湖田,在山地高处的湖泊上辟地修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山下原有耕地的破坏;而江淮、浙西的圩田筑于低洼处。江淮圩田虽多单独成圩,但往往规模宏大;浙西太湖流域的圩田则是由众多圩田连片而成的集合体,其单个圩田往往规模较小。在太湖流域,最早开发的是平原四周的高地,唐朝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多,平原中心的低洼地也渐被人们开发,圩田便在这种情况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由于太湖流域的圩田系统是一个众多圩田的集合体,因此政府的管理和维护对圩田的正常运作起着很大作用,但入宋之后,由于宋朝廷与地方政府利益取舍不同,政府管理圩田的公共职能逐渐废驰,加上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使整个圩田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圩田随之走向衰败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