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西部与秦的统一

时间:2009-7-24 13:52:40  来源:不详
由天水而汧渭,由汧渭而雍,由雍而栎阳、咸阳。最后从咸阳出发,统一六国,也以咸阳而为落脚点。

秦国在西部,在利用西部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包括水利建设、都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这些便成了中国西部著名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为西部的人文地理,又添上了重重的一笔遗产。同时也对西部人的思想和性格形成,注入了自己时代的色彩。



西部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西部悠久的历史。西部的历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古人创造的文物作为物化了的古代文明,永久地向后人展示着古老的辉煌。这些遗存,在司马迁以前的有:云南元谋人遗址、蓝田人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青海的柳湾遗址、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天水的伏羲庙、宝鸡的炎帝陵、黄陵的黄帝陵、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周秦汉帝王陵、汉都长安、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等。

司马迁以后,西部仍在进步,而且更加辉煌。汉代的西部经过汉王朝的开发,在西域设四郡、据两关,即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和阳关、玉门关两关。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足亦直至天山北伊犂河流域,以及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这是西部开发的繁荣时期。由此以后,长安兴起了出使西域的热潮,许多青年争相前往,蔚成风气。这样的团队每年多则十次,少则四五次。每次或者百余人,或者十余人,以致出现“使者相望于道” [10]的热闹场面。东汉时,班超又奉使出使西域。这种 政府行为,主要是政治目的,但是,在对中国西部与中部的经济及文化往来,都有重要意义。这条路被称做“丝绸之
路”,成为中国古代由西部出发,走向世界的重要交通大道。它恰恰就在西部。这是中国古代史所形成的历史必然。中国的英文名字为CHINA,有的人认为是秦的译音,这是多数人的意见,也有人认为是汉的译音,还有认为是丝绸的译音。不管哪一种,都同西部分不开。

唐代的西部更加发展。唐政府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都督府和州县等地方政权,有效地对西域实行了统治权力。唐对西藏也实行了可行政策,文成公主赴藏成了千秋佳话。在唐政府中也有外国人做官,在唐长安东市、西市上出现了许多胡商以及外国商人开的邸店。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部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是西部的全盛时期。

唐以后,政治中心东移,接着又南移,西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它虽然仍在与时代同步进行,但较东南部是慢了。越来越慢的步子,使西部与东南拉开了距离。只有那些遗存的古迹,还在提醒着西部人不忘过去的荣光。例如陕西的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汉十一陵、唐十八陵、明秦王府、明蕃王陵,以及更西边的楼兰古城、敦煌石窟、青海塔尔寺、西藏布达拉宫等 。这是一大批有形的资产,它们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西部所留存的遗址、文物这些古代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产品,学者们说:可以补史料之不足。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百戏俑、跽坐俑,展示了有秦一代风貌,这是过去的史家所没有料到的,于是专门的“秦史”出焉。楼兰古城、汉都长安、唐都长安、敦煌雕塑及藏经,则充分地展现着汉、唐文化风采。这些文物古迹,使西部在中国历史的史书中举足轻重。可以说,西部在中国历史的每章中都有重彩宏图。

司马迁谈到历史的作用时说:“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11]。它 可以“上知三王之 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12]。近代 钱穆先生则以警世、润德、明智、励志而概括之 [13]。诚为此言, 则古代的西部对现代国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价值。




司马迁不但从历史的考察中,叙述了中国西部的历史,还从哲人的睿智中论证了西部在中国的重要的地位,即“收功实”。

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要经过人类对当地自然面貌的改变,也就是开发。西部的开发当然是较早了。大约可以分为这几个时期。新石器时期以前及新石器时期。西部各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即是明证。第二个时期为先秦时期。西周从这里发迹,甚至同穆王西行直至帕米尔,秦人的祖先造父为穆王赶车去会西王母,接着秦人以西部为立足点,统一六国。第三个时期为汉唐时期。这个时期西部的开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便是汉唐政府把西部开发作为政府行为,有目的的去做工作,设立由中央管理的政府机构,开发经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