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的发
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
论西夏的官手工业
隋代东北亚形势和炀帝耀
博物馆与传统手工艺 活
云南传统手工艺新探——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隋代中西交通的开展
最新热门    
 
隋代手工业前后期生产重心变化及不同结局(1)

时间:2009-7-24 13:52:51  来源:不详
官的记载,那就更多了。如果再加上宫廷、百官、军队的正常消费,隋王朝每年所花费的纺织品的数额就更可观了。

隋文帝时每年用于赏赐的纺织品高达数百万匹,这并没有影响国库的贮存量,相反国库仍然以积满为患。到“穷侈极奢”[43] 的隋炀帝时,史称到了“桑农咸废”[44] 的地步,正常的手工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这样不得不靠文帝时的国库积蓄来支撑帝国的局面。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幸江都,是时李密据洛口仓,聚众百万,赵王侗与段达等守东都。东都城内粮尽,布帛山积,及以绢为汲绠,然布以爨”[45] 。国库布帛山积,东都城内居民居然以绢为汲水绳,以布作为柴禾烧,足见隋文帝时国库积蓄之丰盛与当时手工业经济的发达。

《通鉴》曾经道出了隋文帝时纺织业经济发达与政府保护个体小生产农业及其家庭副业手工业、保护个体手工业经济的关系,不妨将其录文于后:

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46] 

隋文帝时期由于实行了轻徭薄赋、均天下之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培育了个体小生产农业及其家庭副业手工业、个体手工业经济,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纺织品为例,尽管每年仅用于赏赐的数额就高达数百万段,并没有影响国库的存量。汪洋大海的个体小生产农业经营者和个体手工业生产者,将自己上缴政府的部分集中起来,政府从长计议,将其收入和支出均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入大于出,即“入者常多于出”,这正是隋文帝时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当时出现“开皇之治”[47] 的真谛之所在。

注释

[1] 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陈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金宝祥等:《隋史新探》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关于此学术界的争议比较大。笔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可能在隋文帝时就已经发明。兹举一佐证: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为了做好渡江平陈的准备,隋朝展开积极的舆论攻势,曾经一次就散发“诏书三十万纸,遍逾江外”(《通鉴》卷176陈长城公祯明二年(588年)三月条)。以30万张之量的诏书一次性散发,若非采用先进的雕版印刷术,仅靠人工抄写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在以前的史书记载中,也没有发现有过如此数额的书写纸张。
[3] 《隋书》卷68《何稠传》;《通鉴》卷181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条。
[4] 《全唐文》卷299张嘉贞《石桥铭序》。按地下考古发掘得知,赵州桥系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而非隋炀帝大业年间。
[5] 《隋书》卷1《高祖纪》上;《通鉴》卷175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二月条。
[6] 《晋书》卷117《姚兴载记》上。
[7] 《隋书》卷24《食货志》。
[8] 《隋书》卷55《乞伏慧传》。
[9] 《隋书》卷56《令狐熙传》。
[10] 《隋书》卷71《皇甫诞传》;《隋书》卷24《食货志》。
[11] 《通鉴》卷176陈长城公至德三年(585年)三月条;《隋书》卷24《食货志》。
[12] 《通鉴》卷176陈长城公至德三年(585年)三月条胡三省注。
[13] 《通典》卷7《食货典》七。
[14] 《通鉴》卷176陈长城公至德三年(585年)三月条。
[15] 《隋书》卷24《食货志》;《通典》卷5《食货典》五。
[16] 《通鉴》卷175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3年)三月条。
[17] 《通鉴》卷177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三月条。
[18] 《通鉴》卷177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五月条。
[19] 《通鉴》卷178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条。
[20] 《隋书》卷27《百官志》中。
[21] 《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