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
最新热门    
 
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析

时间:2009-7-24 13:53:15  来源:不详
都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要求的角度不同,因此就可能形成都城的迁徙。”他还指出:“在东进的过程中,秦人也对占领区的地形环境进行观察,以便选择较为理想的地方作为都城,因而随着占领的土地越多,选择的机会也多起来”。他于是认为,秦都东迁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说是优化选择和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的过程。”(注: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67页。)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如果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考察择定新都的动机,还可以发现,秦人由西而东迁都的决策,有于生态条件和经济形式方面进行“优化选择”的因素。
    秦人有早期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历史。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先祖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最初立国,曾经得益于畜牧业的成功。
    我们还应当看到,作为秦早期经济发展基地的西陲之地,长期是林产丰盛的地区。(注:《汉书·地理志下》:“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原生林繁密的生态条件,可以成为特殊的物产优势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不利于农耕经营之发展的影响。《汉书·地理志下》说秦先祖柏益事迹,“为舜朕虞,养育草木鸟兽,赐姓嬴氏。”与《史记·秦本纪》记载“调驯鸟兽”有所不同,经营对象包括“草木”。所谓“养育草木”,暗示林业在秦早期经济形式中也曾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考古发现,当时“秦人起码已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其饮食生活当以农作物的粮食为重要食物来源”,有的学者指出,“这完全不像人们一贯传统的说法,认为秦人当时是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注:樊志民:《秦农业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7年9月,第9-10页。)注意秦人经营林业的历史,或许有助于理解有关现象。
    《史记·秦本纪》如此记录秦文公营邑于“汧渭之会”的情形:“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秦文公决定在“汧渭之会”营建城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王国维曾经说,“文公始逾陇而居汧渭之会,其未逾陇以前,殆与诸戎无异。”(注:《观堂集林》卷一二《秦都邑考》。王国维还就对《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的误解,指出:“徐广以犬丘为槐里,《正义》仍之,遂若秦之初起已在周畿内者,殊失实也。”并有附记:“此稿既成,检杨氏守敬《春秋列国图》,图西犬丘于汉陇西郡西县地,其意正与余合。”)而这一历史转变的契由,竟然是“以兵七百人东猎”。《汉书·地理志下》也写道,天水、陇西及安定、北地等地方,“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诗·秦风·小戎》。颜师古注:“《小戎》之诗也。言襄公出征,则妇人居板屋之中而念其君子。”)。“及《车辚》(注:即《诗·秦风·车邻》。颜师古注:“《车辚》,美秦仲大有车马。其诗曰‘有车辚辚,有马白颠’。”)、《四臷》(注:即《诗·秦风·驷辚。颜师古注:“《四臷》,美襄公田狩也。其诗曰‘四臷孔阜,六辔在手’,‘輶车鸾镳,载猃猃猲’。”》、《小戎》(注:即《诗·秦风·小戎》。颜师古注:“《小戎》,美襄公备兵甲,讨西戎。其诗曰‘小戎俴收风·小戎)。颜师古注:“《小戎》,美襄公备兵甲,讨西戎。其诗曰“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文茵畅毂,驾我骐馵。”“龙盾之合,鋈以觼軜。”五。”)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
    秦文公的另一事迹也值得我们注意。《史记·秦本纪》:“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这一历史记载告诉我们,秦人已经以“收周余民有之”的形式继承了周人的农耕经验,接受了周人的经营方式,在岐以西之地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岐以东”同样具有悠久农耕传统和农耕条件可能更为优异的土地,则尚无全面占有的条件。
    《史记·秦本纪》还记载:“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秦文公时代的这一史事,具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裴骃《集解》有这样的解说:
    徐广曰:“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图大牛,上生树本,有牛从木中出,后见丰水之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