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两汉北部边防若干问题之
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
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
通过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
汉朝经锦可不用提花装置
汉朝关中水利图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
最新热门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

时间:2009-7-24 13:53:19  来源:不详
;  东汉时期,由于兵役制度较为复杂,有征有募,又大量采用了刑徒兵和夷兵,故很难测度其实有数量。然据《后汉书·西羌传》载:安帝元初年间,西羌寇乱,任尚为中郎将将兵征讨,虞诩谓任尚曰:“使君频举奉国命征讨逐寇贼,三州(指幽、并、凉三州,几乎是东汉西、北边郡之全部,笔者案)有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被苦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可知,东汉边兵虽不及西汉之盛,但也常备有二十余万。而在明、章之际,积极经营四裔,估计其边防兵数量会多些。
    综观整个秦汉时期,边防兵力部署随一定时期边防政策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战时,由于军事需要,边防兵力较盛,如秦始皇时有边兵80万左右;汉武时边防征兵最高额也达80万一90万左右;王莽时达50万左右。而在平时,边防兵则相对较少,如汉初、昭、宣时期、东汉时期,边兵一般在20万一30万左右,约占全国兵力30%左右。[15]
    秦汉边防兵如此庞大,有多种因素造成:
    首先,边防区域的扩大。战国时,诸侯王疆域较小,据《史记·苏秦列传》及《张仪列传》记载,“燕地方二千里”,“赵地方二千里”,“魏地方千里”,就是最大的楚国也仅“地方五千里”。而至秦统一,发展到汉,疆域范围东西9302里,南北13268里。疆域的扩大,导致边防区域的扩大。“秦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16]汉“西北、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17]涉及北边24郡。故此驻守兵员增多。
    其次,边防对象强大。秦汉时期南有百越、西南夷,北有强胡匈奴、西羌、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越在平定之前有“甲士数十万”。而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万”。东汉后期的鲜卑“控弦之士二十余万”。[18]面对如此复杂强大的边防对象,没有相当实力的边防兵是不可想象的。
    复次,在统一的局面下,人口增多,兵源相对来说也有保障。
边防兵员的增多,相应地加重了百姓的兵役负担。《盐铁论·徭役》云:“今中国为一统,而方内不安,徭役远而外内烦也。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思之积,痛于骨髓。”同时,也加重了百姓的养兵负荷量。




[1]详见陈晓鸣:《汉代“将屯”考略》,载《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汉书》卷四《文帝纪》。
[3]《汉书》卷六《武帝纪》。
[4]《汉书》卷四《文帝纪》。
[5]《汉书》卷六《武帝纪》。
[6]《居延汉筒释文合校》41·27记:“袭八千四百领,……绔八干四百两,常韦万六千八百”,似是居延屯戍区发给士卒衣物总计,若此,则知居延地区有8400名屯戌吏卒。
[7]《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和同书的《叙传》、《冯奉世传》。
[8]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页。
[9]《居延汉简释文合校》303·15,513·17。
[10]贾谊:《新书·匈奴》。
[11]《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
[12]贾谊:《新书·匈奴》。
[13]《汉书》卷九四《匈奴传》。
[14]《汉书》卷九四《匈奴传》。
[15]秦汉时期全国总兵力大约保持在80万一100万之间,详见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第六章,第二节“军队规模”。在通常情况下,边防军约有20万一30万,占全国总兵力的30%左右。而在秦皇、汉武及王莽时期,其比例显然要高些。故在常备兵源不足时,采取了其他措施。如秦始皇时实行“谪发”“罚戌”,汉武帝时实行谪戍、刑徒充戍、招募等,王莽时亦大行招募。
[16]《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
[17]《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
[18]《后汉书》卷九0《乌桓鲜卑传》。

二、边防军的养兵费用
 
    养兵费,这里主要是指军官俸禄和在役士兵的衣粮给养,是用于满足军事人员物质生活需要的费用,此为军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边防军的养兵费用各个时期不尽一致。同时也由于文献记载极为零散,致使各时期的养兵费用难于详考。所幸的是,汉简材料的不断发掘,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这里拟以居延汉简为中心,结合现有文献,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