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孔孟时代及对孔孟思想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秦汉“名田宅制”说——
民国时代的外交
秦汉社会性质的再思考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最新热门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

时间:2009-7-24 13:53:44  来源:不详
三都,号名城”之说。三蜀虽然行政区划不同,经济独立发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往来,“三蜀之豪,时来时往”[10],就从大工商之间相互的经济往来方面说了这种情形。三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及三蜀经济文化共同形成的强劲辐射力,便成为秦汉时期四川盆地经济文化全面高涨的重要推动力。

 

二、内外交通的扩大

 

  秦汉时期巴蜀经济的大发展,除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内外交通的扩大和发展。由于交通状况的改善,变“四塞”为“栈道千里,无所不通”[11],加强了同内地和边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巴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大致说来,巴蜀地区内部的交通,多依赖于长江水系的水路和山间谷地。这些交通线路早在先秦即已开辟,诸如岷江、涪江、嘉陵江、青衣江、大渡河、乌江等水路,从成都西出江原(今崇庆)、临邛(今邛崃),南出南安(今乐山市)、严道(今荥经),北出什邡,东出广汉的陆路,以及从江州北至汉中,南至涪陵(今彭水)的陆路,四通八达,无所不至。[12]秦汉时期,出于统一事业的需要,巴蜀内部的水陆交通经过进一步整治和扩建,较前更加发达。但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川东平行岭谷间的崇山峻岭和川西高原的高山峡谷,以及川西南山地的雄浑群山,交通的改善程度并不太大。相反,由于川西平原河渠纵横,秦时李冰又“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13],又在青衣江、岷江合流处“通正水道”,以利行驶舟船,还疏通了文井江、白水河等水道[14],使川西平原通往巴蜀各地的水路更加便利,军令、政令的畅达和经济文化的交往因此而更加迅速便捷。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较之先秦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巴蜀的对外交通,主要有通往关中、陇西的北方数道,和通往越巂、滇、夜郎的南方数道,以及由南路通往缅、印等南亚诸国和中南半岛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方丝绸之路”。

  北路数道是巴蜀与中原、陇西相联系的最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交通大动脉,主要由褒斜道、嘉陵道、子午道、灙骆道、剑阁道(亦称金牛道或石牛道)、米仓道,以及阴平道等数条线路所构成。褒斜道开通甚早,商王朝伐蜀曾达于此,殷卜辞中“伐缶与蜀”就证明了褒斜道已经畅通(注:殷卜辞中的“缶”,即褒,在今汉中褒城。“伐缶与蜀”,表明褒、蜀之间道路畅通。),秦时又加以进一步整治,“栈道千里,通于蜀汉”[15],使之更加畅达。嘉陵道又称故道或陈仓道,早在西周时代即已开辟,西周在宝鸡的渭水之南分封有散国,周初青铜器《散氏盘》铭文中记有“周道”,王国维考证此“周道”即故道[16]。商周之际,蜀文化就曾沿此故道北上播染于宝鸡附近。虽从蜀入关中,故道较之褒斜道为远,但由于故道较之褒斜道安全,民居亦较多,所以汉代及后世官员商旅多经此道出入于巴蜀与中原之间。其余如子午道、灙骆道、剑阁道等,都从不同方向沟通了巴蜀与中原的联系。至于阴平道,则可能初辟于秦灭巴蜀以后,但由于此道艰险,官员商旅很少沿此道往来,倒是善用兵者多沿此道取蜀,以攻其不备。

  巴蜀以南的数条对外交通线,主要有通往南中的旄牛道(灵关道,又作零关道),通往云贵高原的五尺道,以及经由贵州夜郎(今安顺地区)通往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的牂柯道。这三条线路,在方位上正好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东出成都,在今合川沿赤水南下,经习水,跨娄山关,过夜郎,经红水河而达番禺。蜀地独产的枸酱,就是蜀商沿此道销往南海地区的。中路为五尺道,先秦即已初通,秦汉时进一步维修整治,并沿道分置邮亭,这是巴蜀联系贵州和云南东部的要道。西路为旄牛道,从成都经雅安、汉源,达于今凉山州,进一步入滇,这是从蜀入滇的最重要交通线路。

  巴蜀地区的国际交通线,国内段以南方数道为干线,分为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西路,分别从成都经旄牛道和五尺道入滇,至云南大理(从蜀入南中的道路,汉代又称为“西南夷道”),向西经保山,出瑞丽,或经保山、腾冲,出德宏,达于缅甸,进一步到达东印度阿萨姆地区,再入印度等国家,这条线路又叫“滇缅道”、“蜀身毒(印度)道”。中路,从成都经旄牛道,南下至越巂(今西昌市),出云南礼社江、元江,利用红河下航进入越南北部,即秦汉的交趾地区。东路,从成都沿五尺道南下至昆明,再出昆明经弥明,渡南盘江,经文山,入越南河江、宣光,进一步抵达河内。

从上面可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