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
《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最新热门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

时间:2009-7-24 13:53:45  来源:不详
大。这个新阶段的到来,是以上个阶段环境的变暖以及由此出现的农业大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有理由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的可信性及对黄河流域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先文献中,常见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禹带领民众成功治水的记载。而关于其可信性,学术界颇多争论。2002年发现的制作于西周中期的“希公”铭文中,明确记述了禹治理河川的事迹。它表明,在西周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在青海民和喇家、山西襄汾陶寺等龙山时代后期的遗址中,相继发现黄河泛滥遗留下来的痕迹,前者还发现地震发生的迹象。陶寺遗址位于传说中尧的活动区域(今山西南部)。在这里,考古发现了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其年代距今约4300年左右。有迹象表明,这座城址曾一度毁于洪水,而后又经重建。规模如此之大的城的兴建,显然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部落的成员,它应是一个有相当势力的区域集团的成员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状况。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在城内,已经出现了功能分区,加之在城内发现的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在规模和随葬品的有无和数量及质量方面的差距已相当悬殊,从而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成为等级鲜明的复杂社会,初期的王权和国家业已出现。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遗址发现的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大型城址,城墙外有宽数十米的护城壕,这些护城壕有些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一部分则是人工开掘而成。如果仅仅为了军事防御,如此之宽的城壕似无必要。根据其地形和地貌,估计这些城壕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由此可见,当时在长江中游地区,水患对人类生活构成巨大威胁。在长江下游,前后延续达一千多年、并曾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其晚期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气候的变化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长江下游古环境的研究,在良渚文化晚期,曾低温多雨,地下水位上涨,使海拔很低的这一地区很多地方成为沼泽,难以维系正常的农业生产,从而大大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团的实力,最终导致良渚文化集团的分裂和衰落。自然环境的变化虽不一定是导致良渚文化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夏王朝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的环境原因


  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从而打破了原来各方势力割据一方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夏王朝在黄河中游的脱颖而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环境因素当是重要原因之一。黄河中游地区地处黄土地带,这里土质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更为重要的是,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的地下水位低,土地渗水性好,不易形成长时间的洪涝,洪水过后,人们可以较快地实行自救,恢复农业生产。有理由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黄河中游地区夏王朝从小国林立的局面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商周王朝相继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原因


  夏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相继建立,使黄河中游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区。这一中心地位的形成,并非完全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曾发挥了作用。 

  首先,有迹象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龙山时代(即文献记载的“五帝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势力集团比较“世俗化”,在宗教祭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较长江流域的势力集团要少,这就有利于其实力的积蓄,推动这一地区文明的发展。 

  其次,由于华夏集团地处中原,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要面对周围地区诸集团强有力的挑战,这就迫使它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外来的威胁也促使其集团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和首领权威的提高,加快了该地区王权出现和国家形成的步伐。 

  再次,由于华夏集团地处中原,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及其创造这些文化的势力集团接触,客观上使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这样,就便于其兼收并蓄周围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使其文化与社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