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司马迁班固生态观试比较
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
近代内蒙古草原的游牧群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
《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学
最新热门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

时间:2009-7-24 13:54:08  来源:不详

   提要:古代西北生态环境有利于中华文的起源,其发展趋向寒冷、干旱和荒漠化。西北历史上农牧转换是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的核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使西北丧失曾拥有的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造成经济社会的逐渐衰落。反思历史就要对古代西北农业开发及农耕文化进行辨证评价,探讨如何将农业由历史上人与自然对立的产物变为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关键词:生态环境/西北历史/农耕文化
 
历史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西北生态环境与历史演进的互动关系,对于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北生态变迁及规律
 
  历史上西北生态环境变迁逐渐趋向恶化,以寒冷、干旱、土地荒漠化和植被减少为特征。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对当代西北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概括而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呈现以下发展态势和规律:
    第一,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由史前时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历史上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天然植被茂盛,特别是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①,极适宜于人类生存。如发现于甘肃省安县的大地湾遗址、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人类文化遗存,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在西北兴盛的历史。人为因素主导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在农耕文化大规模兴起之后。农耕文化发展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性,最终引起生态环境中各个系统的变化和生态景观的改变,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影响到人类发展,在两者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西北经济、社会和文化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落的变迁。
    第二,历史气候变迁呈现出寒冷期和温暖期周期性变化,并逐渐趋向寒冷。这种变化是全局性的,但对西北影响特别巨大。以物候特征来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发现了距今200万年的“黄河象”化石②;在商朝武丁时期甲骨文中有在河南安阳一带获象的记录③。此后,这种动物活动的地域不断向南退缩,到现在亚洲象只生活在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南亚地区。隋朝到中期以前的七、八世纪,在长安有种植梅、柑橘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气候仍然温暖湿润。到了明时期,从相对意义上讲则没有温暖期,与商、汉、唐相比较,明清最暖和时期的平均气温也是较低的④。近代西北气候寒冷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冬季。“兰州近边,冬月极寒”,黄河封冻,“人车行冰上,谓之冰桥”,从立冬十余日始,至来春惊蛰、春分前后开,“历年不差”。历史上西北民众喜旱烟与寒冷有关,因为夜间“水烟筒即吸即冰”,所以“用长杆旱烟,便无此患”⑤。
第三,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水环境逐渐恶化。历史上西北地区水资源变化缺少详细数据记录,但是文献资料仍然记载水资源减少和水环境恶化的状况。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合是大禹治水。当时中国北方遭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大禹治水“原隰底绩、至于猪野”、“导河积石、止于龙门”⑥。涉及到河西走廊和黄河上中游,而这些地方现在大多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少发生大面积的洪水灾害了。历史上西北地区有许多湖泊,在黄河上中游干支流上就有陇山上的弦蒲薮、六盘山以东的朝那湫池①(p.5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