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孙中山与三大政策的制定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走访突厥三大碑——蒙古
五 代 三 大 状 元
文明起源的三大阶段新论
布达拉宫等西藏三大重点
厦门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
博物馆建设理念的三大变
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的 
三大战役作战示意图
最新热门    
 
三大区交汇与中国文明起源

时间:2009-7-24 13:53:48  来源:不详
    随着中国文起源讨论的深入,更重视对文明起源机制的研究。其中,文化交汇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这主要表现为三大考古文化区系的交汇。

三大区的划分是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类型(秋山进午等)和考古文化特征(严文明等)的基本区别方面提出的。这三大区是,以彩陶、尖底瓶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粟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中原文化区;以鼎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东南沿海及南方文化区;以筒形陶罐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东北文化区。

这三大区其实包括了中国几乎所有古文化发达地区。从已经建立的考古文化系列看,各大区发展阶段是大体同步的。简言之,都可以距今5000年为界,分为相互对应的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形成个性为主频繁交汇的时期,或可称为“仰韶时代”(后期)(张忠培)。后一阶段则是在文化交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实现文化共同体最初形成的时期,即“龙山时代”(严文明)。

5000年前文化的频繁交汇,主要表现为中原区与东南区的东西交汇和中原区与东北区的南北交汇。这两次交汇的形式和内容各有特点,又具共同性。

东西交汇的导向,是先以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主的文化因素对东南部大汶口文化等的影响为主,约从距今5500年后则以大汶口文化等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为主,后者的标志是首先在豫西地区的仰韶文化中,逐步以东南区特征性文化因素鼎、豆、壶替代了当地仰韶文化的彩陶和尖底瓶等,成为陶器的主要组合。如从中原区与东方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看,大汶口文化在它的早期就已出现规格甚高的墓葬,中晚期时,这种分化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像大汶口遗址、陵阳河遗址、花厅遗址那样的中心聚落或墓地,特别是大汶口那样的超中心聚落和墓地。而仰韶文化是在其晚期时这类分化有较多显现,如华县泉护村出陶鹰鼎的女性大墓,安大地湾遗址“坞壁式”中心聚落和“宫殿式”大房址,而尤以豫西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如出现了郑州西山古城和大河村、王湾那样的中心聚落,表现为社会发展阶段的变革后于东方一步和邻近东南方的豫西地区先于其以西地区。显然,东南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社会发展水平较快较高,是东西方交汇中东对西的影响大于西对东的影响的主要原因。

南北交汇也是先以中原区后冈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对东北南部区红山文化的影响为主,约距今5500年后,出现南北两种文化的碰撞。前者的证据在于,红山文化早期出现具后冈一期文化特征的“红顶碗”,此后,红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进因素,特别是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形成具南北两种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征。后者的证据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的蔚县西合营乡三关村附近,发现的一群具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征的遗址中,也不时有箆点之字纹陶等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因素出现,特别是发掘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绘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与红山文化绘龙鳞纹图案彩陶罐在这里有共存关系,表明红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扩展,并在桑干河上游一带与仰韶文化相遇。苏秉琦认为,辽西地区作为五千年古国象征之一的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就是这一文化碰撞的成果

如果说,5000年前三大区是在发展个性为主的前提下进行频繁交汇的话,那么到了5000年后,随着这种文化交汇的进一步扩大,已使各大区具有了更多共同时代特征,进入了最初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时期。一方面由于以众多城址出现为标志的古国林立,区内文化的组合与重组加速,一方面大区文化交流集中表现为以东南区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北上和包括东北南部、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燕山南北地区古文化的南下,形成以西北地区为一方,以东南为另一方在中原区汇聚的主流形势,是为龙山时代出现的背景。典型地点可举出东南区环太湖地区的良渚遗址、内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