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陈独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
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
古希腊文明特征新论
最新热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时间:2009-7-24 13:53:54  来源:不详
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状态的农耕文化所具有的靠天吃饭和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农耕社会不可能积累起足以让北方游牧民族垂涎、并诱发他们化为骑马民族的巨大财富和物质文明,所以,邻近的游牧民族在很长的时期中,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并未化为骑马民族。加之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保护作用[2],使中华农耕文化能够在没有受到异质文化摧残的情况下向农耕文明过渡,从而也就保证了中国农耕文明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模式独立创生和发展。

直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和秦汉帝国时期,农耕文明已然成熟、成型之时,骑马民族的冲击才姗姗来迟。因此,尽管在以后的两千年中,他们不止一次地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甚至在元、两代完全入主中国,却非但不能毁灭中国的文化传统,反而无一不被中国文化传统所融合,自己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就是说,就血统而言,中华民族、特别是作为其主体的汉族,与西方各民族一样,都是杂种民族。但就文化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却始终是围绕着汉族文化发展,并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融合文明。

 

--------------------------------------------------------------------------------

[1]近年考古发掘,在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2 000年左右的“玉蟾岩栽培稻”,以及最古老的陶器残片,这表明中国早在1.2万年前就有了相当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陶业。参见乌东峰:《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有新拓展》,《新华文摘》2003年第7期。

[2]中国的封闭状态只是一种相对的封闭状态,并非像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那样“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而是始终存在四条通道:除了大家熟知的出河西走廊过中亚沙漠绿洲的丝绸之路外,还有近来逐渐进入大家视野的经南海西行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越过云贵高原到达印度和东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鲜为人知的横贯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之路”。但高山、大漠、海洋、森林等构成的艰难险阻,既不妨碍中国与四邻相互间的交流,从而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长足发展不断提供新鲜的营养和动力,使之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且又阻止了异质文化的长驱直入,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正常发展。

 

--------------------------------------------------------------------------------

[[i]]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中华文明的特质
 

一、农耕为本,血缘共有。

农耕社会的人或家畜皆以植食为主,因而人们就像植物皆为根所羁一样,为土地、水源和家园所构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根”所束缚,不但失去了采集狩猎时代到处游荡的自由,也不能像游牧民族那样逐水草而居,随遇而安,而只能累世聚居于一地。由此便形成了农耕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这种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民族特性,与西方人喜欢探险、经商、殖民的民族性,形成鲜明对照。所以,中华民族始终固守大一统的向心传统,几千年来,无论国力如何强盛,从未越出相对封闭的自然界限去向外开拓,即或在明代,具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航海技术和最强大的远航舰队之时,也仅仅是本于“有教无类”地将华夏文明昭彰四夷的文化传统,进行“赔本赚吆喝”式的礼仪往来和文化交流[1],既未用来扩展贸易,更未进行任何掠夺、殖民勾当。

农业生产分农忙和农闲,农忙时必须集中大量劳力抢种或抢收,而农闲时则只能让大量劳力闲置,却又不能遣散,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不违农时,而且保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防盗、争水、抗灾、兴修水利……也需要维持一支稳定的“常备军”,而维持这样一支“常备军”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维系重视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家族体制。由此便形成农耕文化的又一基本内涵: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共有观念。与西方人的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体私有制观念也是泾渭分明。西方的文明社会,是通过货币经济和个体私有制对于原始氏族制度的彻底破坏建立的;而中国的文明社会,则是通过坚守自然经济和血缘共有制,保存、扬弃和发展氏族制度完成的。由此便形成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血缘和拟血缘[2]的差序结构财产共有观——“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亦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