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陈独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
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
古希腊文明特征新论
最新热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创生与融合的文明

时间:2009-7-24 13:53:54  来源:不详
人物造型。而是为古羌人南迁的后裔的彝族,其神话和艺术风格也与古希腊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皆属于游牧民族的“马文化”的范畴。请参阅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P134~14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关于嬴秦一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西来说,以王国维、蒙文通为主,认为秦之祖先,起于夷狄;一是东来说,卫聚贤、黄文弼等主之,主张秦为颛顼之后,禹殷商同属于鸟系祖先传说系统。即或按后说,嬴秦是“或在夷狄”的东夷族的一支,他们至少也是长期生活在西北,与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而具有骑马民族优势的汉人。

 

--------------------------------------------------------------------------------

[[i]]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ii]]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iii]]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iv]] 刘达成.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v]]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J].燕京学报,2003(11).

 

结  论
 

文化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产物,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具有不同的文明生发模式。就像不同的家庭环境形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必然具有不同的成长模式一样。

概括地说,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在普遍缺乏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开放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由于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和不同文化的不断杂交而形成和发展的,打着鲜明游牧文化烙印的历史。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属于一种不同文化相互竞争,优胜劣败、你死我活的竞争型文明。而中华文明史则是一部在得天独厚的具有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相对封闭的人文地理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创生,并通过同质文化的不断兼并和对于周边异质文化反复融合,始终保持农耕文化特质的历史。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属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而不同、共济共生的生存型文明。

要而言之,西方文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争”字;中华文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和”字。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1]]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夏季卷.

[[1]] 汪国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1).

[[1]]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 刘达成.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J].燕京学报,2003(11).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bstract: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lways regard the productive mode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s the general mod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