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
最新热门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

时间:2009-7-24 13:53:5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生产、交换水平较低,因而城市规模普遍较小,都城、“大邑”的人口居住又相当分散,既无密封式的城郭保护,也缺乏充裕的财富来维持固守战斗;较小的宫城,只能应付突发的动乱、事变和袭击,暂时保护国君、贵族的安全,而无力抵抗强敌的持久攻打;所以三代的军事家在防御作战时,通常不采取固守城池的战术。沈尹戌关于“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国焉用城”的议论,反映了春秋以前青铜时代中国战争防御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宫城 内城 外郭 密封式规划 市
       *        *         *
 

    公前519年, 楚国令尹囊瓦(字子常)为了防备吴国军队的入侵,在郢都增筑城垣,遭到贵族沈尹戌的批评,其语见《左传·昭公23年》:“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邠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沈尹戌所讲的,是国家防御的一些战略原则,如修明内政,重视农耕,亲附民众,杜绝奢僭,改善与邻国的外交,加强边境和交通冲要的守卫,保养好武器装备等等,认为这些措施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当时楚国的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执政者囊瓦聚敛无度,民不聊生,与属国、蔡的关系也陷于破裂,蕴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沈尹戌借城郢这事,抨击囊瓦的施政,阐明自己的主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看重城垒在防御作战中的作用,竟然说:“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国焉用城?”强调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保卫国土,那么筑城,守城也没有什么用处。这种思想使人有些诧异,众所周知,火器发达以前,城垒做为守备工事,对战争的影响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弱旅困守孤城,抗敌经年累月,迫使强寇无功而返、甚至反败为胜的战例,历史上屡见不鲜。就拿沈尹戌所在的春秋时期来说,公元前567年,齐军历时一岁, 才攻陷小邦莱国都城。而《吕氏春秋·慎势》记载:“(楚)庄王围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而不能克。”由于攻城耗时费力,难以奏效,将帅们往往尽量避免进行这种战斗,认为它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下策。如孙武所言:“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为不得已。”〔1〕在冷兵器时代, 据守城垒对于防御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自己战斗力量的不足。像《尉缭子·守权》所称:“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者,非妄费干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由此看来,囊瓦虽然治国无术,多有劣迹,但其主持的城郢,就军事角度而言,属于增强国防的必要措施,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沈尹戌对这项举措的指摘讥讽,后人或有不理解者,认为是迂腐之论。如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便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