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
最新热门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沈尹戌论城郢》研究

时间:2009-7-24 13:53:56  来源:不详
为缓坡状, 宫墙就筑在缓坡内边缘部位。墙内全是宫殿建筑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19 〕四周则分散地存在着若干居民住所和手工作坊的遗址,未发现有城墙或墙基的任何痕迹。


    河南郑州商城的年代稍晚一些,被视为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国都——@④薄(毫),即学术界所称的“郑毫”。它的遗存分布约有25平方公里,却只有一个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夯土城圈, 城圈的东北部有大片的宫殿残址,城圈外还有许多民房和手工作坊(冶铜、制骨、制陶)的遗迹,“这种分布情况,表明了当时土城内和土城外的整体性,很难把这一城市的范围,局限在城墙内这一部分。”〔20〕
    湖北黄陂的盘龙城,始筑年代略迟于郑州商城,面积也要比它小得多。从城内发掘情况来看,亦为宫城;居民区和手工业区是在城北的杨家湾、西北的楼子湾和城南的卫家嘴等地,也没有城墙护卫。〔21〕
    商代中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通常认为安阳小屯是宫殿区,以它为中心,在东、南、西三面的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民居、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礼乐器具和刻有卜辞的甲骨,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但迄今为止,经过近20次发掘,仍未发现有城墙存在。〔22〕
    西周的都城遗址,以陕西的丰、镐为例,情形也基本相同。西安市南沣河两岸的丰京和镐京旧址,亦在一、二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散布着各种遗存,也没有发现城郭的痕迹。〔23〕
    另外,据前引《左传》昭公23年沈尹戌所言,楚国自先祖若敖、邠冒至武王、文王,“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直到春秋后期才开始增筑城垣。〔24〕
    从古代中国城市建设布局的历史发展来看,自春秋开始普遍流行大城、小城相套,即内城与外郭结合的密封式规划布局,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就是由夏、商、西周时期的宫城演变而来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国君、贵族(王室、公室)的安全;外郭则是居民区、手工业区之外增修的城墙,使平民也得到筑垒工事的保障。如《世本》引《吴越春秋》所言:“……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发现的齐、鲁、燕、楚都城与郑韩故城遗址都表明了这一点,同期的其它城市遗存也大致如此,“凡诸侯国都,不论大小,绝大多数均有内、外二城。”〔25〕建造了外城,就使城市的防御设施有了纵深配置,守方作战时能够利用的、得到筑垒保护的空间大大扩充了,可以用来储备充足的军需、民需物资,驻扎较多的人口、军队;手工业作坊得以安全作业——制造、修理兵器和守城械具,才能适应长期防御战斗的需要。而三代的都城没有外郭做屏障,平民的住房、手工作坊易被敌军占领、破坏;诸多民众如果退入宫城防守,城内空间狭窄、拥挤不堪,能够容纳的人员、物资受地域范围的限制,难以在长期防守战斗中保证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军需补给,是无法持久抗敌的。
    三代的都城建设为什么不能采用内城、外郭相结合的密封式规划,使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作坊区得到筑垒保护呢?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城市人口分布密度较低,劳力、财力相对不足,缺乏构筑城郭的物质、经济条件。春秋战国的都市民庶繁众,如齐都临淄,据苏描述,城中有7 万户,仅男子就不下21万人,市内居民“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26〕楚国的郢都也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27〕考古发掘也表明,诸侯各国都城内的宫殿、吏民住宅、手工业作坊栉次鳞比,“各种遗存基本上连成一片,中间很少有空白地带。”〔28〕可是与之相比,三代王朝都城的人口分布密度是很低的,从遗址发掘的情况看,宫殿、宗庙、贵族和平民住地、官府手工业区等各种遗迹,通常是在城市总范围内,分散于若干地点,各个地点之间往往是一片没有遗存的空白地带,典型代表是殷墟和西周岐邑、丰、镐遗址。殷墟以安阳小屯的宫殿区为中心,在周围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司空村,后岗、高楼庄、三裕村、花园庄、梅园庄、霍家小庄、白家坟、四盘磨等居住遗址和铁路苗圃、北辛庄等手工业遗址,彼此并不相连。〔29〕西周岐邑的宫殿、宗庙和贵族住所遗址,在岐山的凤雏、扶风的召陈、强家、庄白等地,普通居民区广泛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