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时间:2009-7-24 13:54:07  来源:不详
据漆侠先生估计,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注: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下册,第933、932页。)美国华裔学者赵冈则认为这一比率可高达约20%。(注:(美)赵冈等著《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
    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西方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如布鲁塞尔、纽伦堡、卢贝克、斯特拉斯堡等,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西欧城市中占大多数的是人口数量在2000-5000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注: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无论是就最大城市而言,还是就较次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都相差了大约有20倍之巨。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二、中国封建城市何以形成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首要的原因当然在于中国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交换这一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私有产权及小生产单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其规模相对狭小,生产关系上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实现,因而必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市场发生依赖关系,自给程度极其有限,故管子曰:“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注:《管子·乘马》。)事实上,正是基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货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注:《史记·货殖列传》。)导致中国封建城市中的商品经济一向极其发达,并由此成为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内在动力之一。
    吸引众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另一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工商业相对于乡村农业而言,具有利润丰厚且获利较快等优势,早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之说。正是基于工商业获利较丰的吸引,中国历代皆有众多的农民或兼营工商业,或弃农从商,所谓“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注:《全唐诗》卷498,姚合:《庄居野行》。)进入宋朝以后,乡村居民参预工商业活动者日趋普遍。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曾规定对各乡遭遇旱灾人户赈济的标准,其中“各乡有营运店业兴盛之家,其元给历头,合行追取;若虽有些小店业,买卖微细,不能赡给,已请历头,不合追回”。(注:《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审实粜济约束》。)朱熹在这里将乡户分为“营运店业兴盛之家”和“些小店业”两种,前者可能是兼营工商业的上户地主,后者则可能是兼营工商业的中、下户乡民,这体现出乡村居民中从事工商业的并非仅限于地主。明清时期,乡村农民外出经商更趋普遍,尤其是在经济相对繁荣及人口密集地区,农民外出经营工商业者已过半数,所谓“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注: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卷4。)“田者十三,贾十七,……即丰年不能自支,恃外贸子钱为恒产,春出冬归,或数岁归家”。(注:万历《祁门县志》卷4,《人事志·风俗》。)在外经营的乡民,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继续经营农业,而将工商业所得补贴家用。如江西吉安府,“计亩食口,仅可得什三焉。民多取四方之资以为生”;(注:万历《吉安府志》卷1,《风土志》。)山西汾阳“闾阎生计得之田土者十三,得之贸易者十七”。(注:万历《汾阳县志》卷2,《人口志·风俗》。)其与工商者争利的目的极其明显。
    另从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客观环境分析,历代封建王朝并未从制度上对城乡间的人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