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从大历史的视野看邓小平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
太昊伏羲考辨——兼及古
最新热门    
 
古史的证据及其证明力——以顾颉刚先生的大禹研究为例

时间:2009-7-24 13:54:12  来源:不详
5年版。

[72] 弗·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转引自叶舒宪编《结构主义神话学》p3—p11,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73] 钱穆《.维新与守旧——民国七十年来学术思想之简述》,台湾《幼狮杂志》1980/12。

[74] 顾颉刚《我的研究古史计划》,《古史辨》第一册p215。

[75] 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一册p274。

[76] 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古史辨》第一册p109—p110。

[77] 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古史辨》第一册p127。

[78] 傅斯年《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古史辨》第二册P11。

[79] 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古史辨》第一册p111。

[80] 顾颉刚《论禹治水故事书》,《古史辨》第一册p210。

[81] 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一册p273。

[82] 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古史辨》第一册p273。

[83]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p65—p66。

[84] 顾颉刚《论禹治水故事书》,《古史辨》第一册p210。

[85] 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p98。

[86] 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自序》,p4—5。

[87] 陆懋德《评顾颉刚〈古史辨〉》,《古史辨》第二册p375。

[88]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p48。

[89] 胡堇人《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古史辨》第一册p94。

[90] 参看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李学勤《新出简帛与学术史》、《对古书的反思》,《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李零《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1;谢师维扬《古书成书情况与古史史料学问题》,谢维扬、朱渊清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 李零《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1。

[92] Loewe &Shaughnessy: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P29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3] 顾颉刚《论禹治水故事书》,《古史辨》第一册p210。

[94]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p50—p51。

[95] 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自序》p4—p5。

[96] 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自序》p18—p19。

[97] 顾颉刚、童书业《夏史三论》,《古史辨》第七册下编p196。

[98]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p2,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9] 现当代的历史研究资料中,照片、录音、影像等声像资料已经成为资料大宗。

[100]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11。

[10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02] 安金槐《试论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与夏代阳城》,《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3] 《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4] 关于广武山对于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的地理学意义,参看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测蚀》,《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年。

[105]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

[106] 李世瑜《古代渤海湾西部海岸遗迹及地下文物的初步调查研究》,《考古》1962年第12期(总第76期)王颖《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社科版)》8卷3期。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古文化遗址调查》,1965年《考古》第2期(总第102期)。

[107] 韩嘉谷《论第一次到天津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