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
清军入台前后的法律制度
对蒋经国最后生命的盖棺
道家思想和冷战后的中国
法老后的埃及
西汉刺史设置背后的经济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
最新热门    
 
最后的丝路古道—大海道考察记略

时间:2009-7-24 13:54:22  来源:不详
道",应依然有一定作用。
  南北朝时期,柔然盘据在伊吾一带,此时敦煌与高昌直接相连并畅通的仅有"新道"一线,但使用者寡(当时通西域路线略有变化)。《魏书》、《周书》、《北史》等所记此道路线与隋裴矩《西域图记》相近。到隋代曾一度占据伊吾,并设伊吾郡。所以裴矩《西域图记》首次正式提出伊吾路之称(有时被突厥阻断),同时将前代"新道"作为"中道"(指从高昌经焉耆等地达西海之道)的起始路段之一,而未冠路名。裴矩《西域图记》说:"自高昌东南去瓜州(今敦煌)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乏水草,人难行,四面茫茫,道路不可准记。惟以六畜骸骨及驼马粪为标验,以知道路。若大雪即不得行,兼有魑魅,以是商贾往来,多取伊吾路。"唐《太平寰宇记》卷156引此段记载以为"柳中路"。但是应当指出,唐代伊吾道成为通途大路,柳中路(即大海道)只是在非常情况下才使用的一条重要支线。唐代以后,似乎官方的使用已经停止,不过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文献和档案材料看,民间对这条道路的使用从未停止,而使用者多从事冒险营生,如流匪和走私贩毒者等。
  学术界对与汉唐西域史关系密切的"大海道"一直十分关注,并谋求解决其路线问题。为此,近十余年来学者们曾多次探查"大海道",然而均为条件所限未果而终。
  本次大海道穿越、考察,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队进行。
  考察队正式成员由四部分人员组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人,巫新华和李肖。
  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六人。分别是老骆(骆汉城、记者三组的领导、制片人)、马挥(策划组的大腕,据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探险考察和可可西里禁猎记实等极具影响的活动都出自他之手)、徐进(摄像组副组长,摄像一行的积年,且与各种电视行当需用设备和野外设备通灵。本次活动除摄像外,还主管新闻、图象发送设备--B站)、王洁(女,记者)、黄文海(记者,摄像高手)、俞伟(记者,兼摄像和协助徐进管理B站)、朱江(记者兼摄像)。另外,李东、王桂馨(女)两位记者在敦煌组织接应。
  吐鲁番方面两人。周辉(女,吐鲁番市旅游局副局长)、张永兵(吐鲁番文物局考古队队长)。
  此外,还有搜狐网络公司代表于海民。吐哈油田物探公司司机三人。以及北京某空气动力伞公司三人携伞,进行阶段性考察和航拍配合。
  大海道路线考察前途均为无预知的路段,从大阿萨古城到小方盘城直线距离410公里,古代这里是无人区。现在虽说人类活动手段大大加强,但是,由于这一地区夏季酷热、冬季奇寒、春秋两季多狂风和强流沙,以及近千里范围绝无可供人饮用的水源,仍然没有多少人气。考察活动中的探险色彩较为浓重。
  考察路线是在研究、分析古文献、文书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从高昌古城出发东南直行和"省道里半"的原则,比照十万分之一和二十万分之一地图制定。大致是高昌古城--柳中古城--大阿萨古城--迪坎尔--恰舒阿山谷--秋格明塔什山谷--秋格明塔什布拉克泉--硝尔布拉克泉----喀瓦布拉克塔格北缘山谷--喀瓦布拉克泉--大洼地--笔架山谷地--新月形沙丘--疏勒河河谷--汉长城--小方盘城。
   1996年4-5月,我在进行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古学考察过程中,受经费制约,对大海道的实地考察未得进行,但是,经当地群众提供线索,于迪坎尔村找到一位名叫米吉提.哈吉的老人,他是唯一仍然在世的,四九年以前曾多次从这条道路往返敦煌的驼工。1996年老人八十六岁,在我们走访过他三个月之后过世。老人十五、六岁便开始随父辈往返于此路,最后一次是四六年从敦煌为人驼运鸦片和茶叶。米吉提老人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行进路线及沿途地理形势。经把老人的叙述材料与十万分之一地图相对照,发现材料基本可靠,只是实际里程要比所说的长些。
  老驼工路线:
  第一程,(交通工具是骆驼,从迪哈尔)赶大早出发,东南行,二十里至恰什乌瓦,沿途是沙砾戈壁无水,二十五里至恰舒阿艾格兹(艾格兹是维吾尔语Egiz,意为谷口),十里过恰舒阿山,八十五里至秋格明塔什(Tugmen Tax),宿营。秋格明塔什意为磨盘石 ,近旁有泉,水咸苦。当日过恰什乌瓦后就行进在觉罗塔格(Qol Tag)、即库鲁克塔格(Kuruk Ta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