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
最新热门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4:25  来源:不详
容的,但在当时的时代,这两者却很和谐、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受时代的限制,人们必须努力抑制自己的欲望,从而使共同体内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共同体的望族,通过在乡里社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升官的特权,望族倾向于逐渐脱离乡里社会,转变为中央贵族。他们的生活也奢侈起来,并且要求扩大各种经济利益,官职变成了追求利润的一种手段。这样一来,阶级和共同体之间的调和关系就崩溃了,共同体关系由于贵族阶级的苛敛诛求而瓦解。总之,当时的共同体关系是由阶级关系形成的,但它最后又因阶级关系而消灭。[6]
  共同体理论提出后,在日本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史学界围绕共同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通过论争,推动了魏晋南北朝研究的深入发展。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划分、贵族制等,历来就是论争的热点,共同体论作为中世说的新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关于这方面的大讨论。由于共同体理论的影响,研究贵族制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地域社会或乡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围绕共同体问题的大讨论在日本就结束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场大讨论中,批评与反批评的论争是非常激烈的,对一个问题,经常是往复论辩。但即使在批评阵营中,也有人会部分接受谷川先生的观点。如多田狷介先生是共同体理论的主要批评者之一,他就试图将阶级对立和共同体的观点相结合,说明时代的性质。[7]还有许多学者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出发,对那些看似“小”的问题进行研究,参与到讨论中来。如小尾孟夫[8]、窪添庆文[9]从地方社会的角度研究地方官的原籍任用问题等。在这场论争中,不同观点的史学工作者畅所欲言,互相争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将史学研究推向深入。过去,在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经过这场大讨论,大大推进了日本史学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80年代以来,谷川先生的学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其影响不仅在六朝史研究,其他朝代的研究也受到他的影响。在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家,豪族共同体的理论也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四

  1994年3月,68岁的谷川道雄先生从龙谷大学退职。他将自己40余年的研究生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1952年至1957年(27至32岁)。
  第二期:1958年至1970年(33至45岁)。
  第三期:1971年至1977年(46至52岁)。
  第四期:1978年至现在(53岁至69岁)。
  在第一至第三期,谷川先生经历了京都府高中教师,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助手、讲师、助教授、教授等教学研究生涯。将1970至1971作为第二期至第三期的分界,是由于《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一书的刊行,而针对豪族共同体的大讨论,基本上是集中在第三期开展的。谷川先生认为,治学生涯的第二至第三阶段,是自己意气风发的年代,感觉学问成了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已达到了自成体系的水平。1978年,谷川先生转入京都大学,从第三期的后半段开始,他的研究重点移往已中断多年的隋唐史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探讨藩镇问题。关于藩镇的起源问题,谷川先生认为应上溯至六朝时代。除藩镇问题外,他还就武则天、贞观之治的政治伦理、李林甫等发表了几篇论文,但他认为,这些研究是零碎的。第四期的研究,还是以有关六朝史问题为主,但只能看作是对第三期时观点的补充而已。
  作为研究中国史的日本学者,谷川先生非常渴望与中国学者面对面地交流。1983年秋天,谷川先生随团来到四川参加唐史学会,见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唐长孺、王仲荦、缪钺、胡如雷等先生。翌年春天,他又来到中国,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省社科院、武汉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山东大学演讲,举行座谈,宣传自己的学说“豪族共同体论”。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欢迎和接待。回国后,谷川先生又于1987年与吉川中夫、上田早苗、安田二郎、中村圭尔、高木智见5人发起以《六朝时代的政治和文化以及地域社会的作用》为题,欢迎中国学者共同参与讨论,得到了广泛响应。1992年,谷川先生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内藤湖南的六朝论及其对日本学术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