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澶渊之盟的历史真象——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
关于河北宋辽金时代考古
最新热门    
 
我和宋辽金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4:26  来源:不详
是宋史研究的外行,可以不看正文,径予退稿。
  在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我有幸在邓广铭先生的指导下,写学年和毕业论文。记得后来老师曾对我说:“其实我对你的指点并不多。”这句话说了一方面的事实,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点虽然不多,却具有关键性。记得我几次学业上陷入困境,老师只用几句指导性的言语,就足以收到拨云见日之效。一个人治学入门最困难的阶段,也许是从爬行改为直立行走。没有邓先生的扶掖,自己就很难结束爬行阶段,这是应当终生铭感老师的。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聂崇岐先生,他正好是在所谓“调整”时期,才得以来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官制。我们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同学有幸成为他最后的一批学生。他授课从来不带任何书籍或片纸,提起粉笔,就随手写下一段段古文。对于他的博闻强记,我们这批学生真是敬若神明,惊叹不已。然而他正是在我们毕业前猝然逝世,至今依然使我感到伤痛和惋惜。
  人们通常认为,大学时代是人生最幸福的阶段,桃李芬芳,弦歌一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我们很多人回味大学生活,却是苦、酸、辣俱全,而少有甜意。但是,大学生活毕竟是自己治史的起点。我还是对母校有很深的怀恋之情,也愿借此机会,对在艰难环境中执教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1962年的毕业分配十分困难,很多同学被分到中学,我却是幸运地分到了被视为学术殿堂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些同窗友好都私下勉励我。我极端珍视这个工作岗位,认为自己如不发愤用功,不但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那些分在中学的同窗。进历史所之初,熊德基副所长把我召到办公室,提出叫我搞史,我说,自己在北大是跟邓先生学宋史,熊德基先生就很爽快地依允了。自己当时不过是个刚踏进治史门槛的人,其实并不懂得各断代史研究的异同和深浅,只是凭个人兴趣选择。随着治史的深入,我终于领悟到,这不失为是较正确的选择,其理由留待后面再说。
  从1962年冬到翌年,历史所有一个正常的工作环境。我受当时流行观念的影响,选择经济史为研究课题,通读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历史所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动用宝贵的外汇,购置大量日本书籍和杂志。五、六十年代正是日本宋史研究的兴旺期,日本学者的成果使自己开了眼界,原来除中国大陆的几个热门课题之外,竟还有那么多的研究领域。我还翻阅了民国时的《食货》杂志,并且惊奇地发现,原来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的经济史研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上承《食货》的余绪,而并非是没有前人的独创。
  依个人的体会,学会做资料卡片,似可说是结束爬行状态,走向独立研究的一个标志。进历史所之初,年长十岁的张泽咸先生成了自己第一个良师益友。他看了我的卡片,提出两条技术性的意见,一是对重要部分用红笔圈划,二是尽可能标明史料的时间和地点。此后的实践证明,这两条意见使我受益非浅。
  大致从1964年到1972年,劳动锻炼、四文化革命、五七干校劳动等,使我丧失了九年的研究时间。时值自己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岁,正是最浪费不得的宝贵光阴。当时我哀叹治史没有出路,感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凭摆布,甚至产生浓重的悲观厌世思想。九年间并非完全没有时间读书,例如从1967年到1968年,我成了当时所谓的逍遥派,可以自由支配所有的时间。我曾几次拿起了《三朝北盟会编》,却根本读不进去,只是成天看各种杂书,用以消遣愁闷。
  文化革命当然是中国史上亘古未有的奇灾惨祸,但它既然将很多事物都推到了极端,就难以逃脱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规律。禁锢思想的初衷却造就了思想解放。在林彪事件前后,我们从五七干校迁到明港军营,闲着无事,可读的书主要是马列主义原作。这次重读马列主义著作,给自己带来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使我在苦闷之中得以辨别真伪马列主义,助成了个人的思想解放,扭转了悲观厌世思想。马列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也对今后的治史有相当的裨益。周恩来下令将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各所的人员调回北京。大致从1973年开始,我才下定决心,不理会当时的政治风云,而重操归业。但最初几年的工作条件是异常艰难的,按学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命令,历史所丰富的藏书,除通史组少数人员外,余人不得借阅。我求助于何龄修先生,才借着几本《宋会要》。此后办到一张王府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借书证,简直就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