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
澶渊之盟的历史真象——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
关于河北宋辽金时代考古
最新热门    
 
我和宋辽金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4:26  来源:不详
且从很多宋代史籍中搜剔前朝的史料,但我却没有资格夸口说,自己已遍览了天水一朝的遗著。我的目光,最初只是投向传世的宋代的旧籍。后来通过台湾学者梁庚尧先生的论著,才懂得在明清方志中翻查宋代史料的重要性。然而还往往限于东南地区,自认为北方经历金元时的祸难,晚宋的四川也蒙受兵燹,其明清方志似不可能有什么宋代史料。最近偶翻民国《滑县志》,发现其金石部分,竟有北宋滑州城的行会记录。由此可见,人们搜索宋代史料的眼光应当尽量放宽,但是,对后世笔记小说中一些有关宋史的不根之言也宜慎用。史料贵于原始性,一些道听途说,辗转传抄者往往失真,这是前辈学者早已指出的。
  史料的使用,首先是不能相信自己抄录的卡片,应当反复核对原书。我的习惯是定稿时逐条核对,看校样时还是逐条核对,事实证明,这种办法也只是降低错误率,而不能完全消灭错误。宋朝史料散漫,远不如唐朝史料集中,核对工作确是费时费力,却更是非做不可。看校样是最累最苦的工作,稍一不慎,错讹就会在目睫之下逃脱。随着自己的年龄增大,校读能力却是在不断降低,但是,任何一个严肃的治史者,理应把好这发表成果的最后一关。
  在某种意义上说,贯通天水一朝之史,其难度更大于贯通秦汉隋唐数代之史。阅读宋朝的大部分史料,在某些领域和课题提供有价值的成果,这可能是宋史研究的极限。屈指算来,我研究宋史也接近三十年了,但应当老实承认,自己对宋史的大部分课题仍处于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状态。更不论随着科学的昌明,人们还会不断提出和开拓新的领域和课题。尽管如此,治史似不宜长久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容易拘束自己的视野。如能适时转移阵地,甚至从事几个关系较远的课题研究,反而会触类旁通。即使在若干年后,再杀回马枪,重新进行旧课题的研究,也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原先对辽史是外行,金史是半内行。因工作需要,才兼治辽金史。如将辽宋金史作为一个断代史的整体,其史料分布很不均衡,辽金的史料过少。《辽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单薄、质量最差的一部,《金史》虽有《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吹捧,其质量实际上决不在《宋史》之上。不少辽金史研究者的缺陷是不愿兼治宋史。研究宋史的不少课题无需求助于辽金史方面的知识,而研究辽金史,却必需求助于唐、五代、元,特别是宋史方面的知识,方可在更高的层次上,错综铨次。遍读辽金史料,大约只需花费一年左右时间,不读宋朝史料,不研究宋史,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里不妨再以拙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为例,如果单靠辽朝史料,是无法开发这个课题的。我利用了《宋会要》等提供的关键史料,又以唐、五代、宋的官制为参照系,方能对这个课题作了初步的爬梳。
  为克服断代史研究的局限,一些相近的断代史以兼治为上,分治为下。兼治辽宋金史还不是兼治的极限。有条件的学者,是完全可能兼治五代、辽、宋、西夏、金和元史。但明清两代史料过多,原则上宜分治,而不宜兼治。
  前面已经提到邓广铭先生提出的治史四把钥匙。依我的体会,在辽宋金史的研究中,除年代以外,地理、职官和版本目录的难度都是很大的。在我治史的某一阶段,畏惧官制的繁难,企图躲避,其实却是欲避不能,我的相当部分的学术错误,就是与官制知识欠缺有关。清修《四库全书》随意篡改文字,而相当比例的宋代史料却又只能以《四库全书》作为原始版本,使用时尤宜谨慎。如《北海集》卷7《赐川陕宣抚使司张浚诏》有“金人博勒卓别添生兵”,“博勒卓”似为人名,然而参对《宋会要》兵九之十一,当作“金贼不住别添生兵”。居然将副词词“不住”(不断),误改为人名。如此荒谬的篡改,不胜枚举。此外,避讳知识也是必须具备的,如杨延朗改名杨延昭,周惇颐死后百余年改名周敦颐,都是宋讳的实例。
  目前蒸冷饭式的史学作品,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此类作品,有一篇或一部不多,无一篇或一部不少,既浪费作者的精力和时间,更浪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任何一个有志气的治史者,似不宜为此。
  最后,我愿再重复一遍,我们这一代治史者,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学问上与前辈优秀史家确实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差距。但我向来热切地期望,在我们一代之后,应出现一代胜于一代的局面。近五十年间,中国大陆的史学界事实上并未有真正的大师,但我也热切地期望,在下一世纪,能出现名符其实的史学大师。我们应当为此目标,作不懈的努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