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公主对孙吴政局变化的
孙吴之学术文化风尚考论
最新热门    
 
论孙吴政权中的南北士人(附田余庆、祝总斌先生批语)

时间:2009-7-24 13:54:52  来源:不详
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吾粲与陆逊互通声气,宗奉太子。吾粲是吴郡乌程人,得顾谭之父顾邵荐拔,入于名士之列[19]。张昭之子张休也全力维护太子。张昭是淮泗集团的首脑人物,但张休本人曾“为太子登僚友,以《汉书》授登”,“为人解达,登甚爱之,常在左右”[20],其气质更接近于南士。另外,太子孙和之妃是张休之女[21],这对张休支持孙和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田先生:张昭态度很重要。张氏在太子党,很影响本文说服力。)。诸葛恪、滕胤党于孙和,事属特殊,此点下文有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宗奉太子的大臣从地域上讲基本是南方士人。
  《吴书》卷61《陆胤传》注引《吴录》云:“孙权欲废太子,胤(陆逊族子)当至武昌,往辞太子。太子不见,而微服至其车上,与共密议,欲令陆逊表谏,既而逊有表极谏。”又上引《吾粲传》,吾粲数与陆逊互通消息,南士为保护孙和太子之位,密谋策划,费尽心机。陆逊不但数次上书切谏,而且请求“诣都,欲口论嫡庶之分,以匡得失”[22],可谓不遗余力。南士支持孙和态度如此坚决,除所谓嫡庶之别外,另有原因。《三国志》卷59《吴书·孙和传》注引《吴书》载,孙登礼敬孙和如兄,欲把太子之位让于孙和,二人关系十分融洽。孙和拜(田先生:“拜”字不妥)太子,南方士人会稽阚泽拜太子太傅,《三国志》卷52《吴书·阚泽传》称:“泽谦恭笃慎,和而有正”,反对“增重科防”,和陆逊诸人思想一脉相承。在阚泽薰陶下,孙和亦以仁孝著称。《孙和传》云:“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以为奸妄(田先生:妄佞?)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绝之。”“以条书问事”即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来处理事务。孙和对此加以反对,这符合南士“以德治国”的思想(田先生:主张以德治国不能说就不要法律)。朱据为孙和据理力争,称孙和“雅性仁孝,天下归心,今卒责之,将有一朝之虑”[23]。而屈晃则云:“太子仁明,显闻四海。今三方鼎跱,实不宜摇动太子,以生众心。”[24]朱、屈二人维护太子,所持理由基本相同,均强调孙和的“仁孝”,孙和以“仁孝”著称,得到南士的欢迎,南士支持他自然在情理之中。
  阿附鲁王孙霸的步骘(祝先生:前为陆逊说话),临淮淮阴人,与步夫人同族。早年避难江东,后出任交州刺史,宾服南土,孙权称帝,拜为骠骑将军。吕岱,广陵海陵人,继步骘任交州刺史,定南土有功,拜镇军将军,后与陆逊共镇武昌。吕据,汝南细阳人,其父吕范是孙氏旧臣,随孙氏兄弟东征西讨,佐孙权建立江东基业,最后官至大司马。吕据以父任为郎,两宫之争时,官拜越骑校尉[25]。可见,早年南下的北士及其子嗣是鲁王之党的核心成员。全琮情况比较特殊,他是吴郡钱塘人,声望虽不及顾陆朱张,但也是南士重要人物之一。建安早期,全琮尽己所能,倾家接济避乱而南的中州士人,并因此“显名远近,”似乎和北士关系颇为密切。以后,全琮纳步夫人长女鲁班为妻[26]。鲁班在政治上颇为活跃,经常插手吴国内政。孙和之母由于她的阻挠,未能立为皇后,由此二人结下嫌隙。在她和其他人的谮搆下,孙和终于被废。孙权寝疾,“欲征和还立之,全公主及孙峻、孙弘等固争之(祝先生:为什么?),乃止。”[27]以后孙亮得立为太子,鲁班起了很大作用[28]。鲁班还有可能插手徐、步二夫人立后之争,上疏称步夫人为“中宫”[29]的亲戚,除步氏外,我想应该包括了全氏家族。鲁班在政治上的态度及其特殊身份不可能不影响到全氏,所以,二宫之争伊始,全琮即以其子寄事鲁王,并因陆逊劝阻,而与之生隙[30]。孙弘,会稽人,属于南士之列,但他“佞伪险诐”[31],与南士重视“仁德”有本质区别。孙峻为孙吴宗室,是孙坚弟静曾孙,《吴书》本传谓其“无重名,骄矜(田先生:矜。作者注:原文“矜”写错,故先生有此改正)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二孙性格与孙和的“雅性仁孝”显然不是同路,。所以,二孙站在北士之列,拥护鲁王,谮毁太子。另外,党于鲁王的杨竺,来自广陵,其人地位虽然不高,但在两宫之争中,簸扬其间,兴风作浪,许多南方人士在他的谮毁下,受到孙权的打击[32]。(田先生:也是例外多了一点)
  鲁王也曾做过结交南士的努力。《资治通鉴》卷74邵陵历公正始六年:“鲁王曲意交结当时名士。将军朱绩以胆力称,王自于其廨,欲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33]可见,鲁王的拉拢未曾见效,南士拒绝和他交通。我想,这大概和鲁王的“才德无闻”[34]有关。
  孙权对二宫之争的处理和立后一样,拖泥带水,优柔寡断。《资治通鉴》卷75邵陵历公嘉平二年云,孙权“欲废和立亮,然犹呻吟者历年”,反映了孙权处理此案的小心谨慎。不过,在废和立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