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全公主对孙吴政局变化的
孙吴之学术文化风尚考论
最新热门    
 
论孙吴政权中的南北士人(附田余庆、祝总斌先生批语)

时间:2009-7-24 13:54:52  来源:不详
之列时,不得不转而支持他。这是诸葛恪出任首位辅政大臣的背景。孙权以诸葛恪“刚很自用”,对他颇有疑虑,但是,此时孙吴人才凋零,要寻找一个为南北士人都可以接受的人选并不容易,孙权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诏有司诸事一统于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45]诸葛恪成为权倾一时的执政者,这是孙吴建国后,北士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压倒南士,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滕胤来自北海,也是北士。他和诸葛恪关系十分密切,又有姻亲之谊[46],所以在政治问题上二人步调基本一致。两宫之争中,他和诸葛恪一样,宗奉太子。他得入顾命之列,大概和尚主有一定关系。就整体言,孙权所任命的辅政大臣是以北士为主,辅以宗室的领导集团。随陆逊、顾谭诸人的谢世,南士失去领导核心,其后嗣子弟尚未完全发展起来,资历声望皆无法与其父辈相比;另一方面,孙权对他们的猜忌心理尚未消除,所以,吴郡四姓没有一人得入顾命之列,这是南士在政治上力量最为削弱的时期。
  《诸葛恪传》注引《志林》曰:“初权病笃,召恪辅政。临去,大司马吕岱戒之曰:‘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吕岱所言是对时事的正确估价。两宫之争结束,南北矛盾依然存在。南士在斗争中虽然受到打击,政治上一时遭受挫折,但其潜在力量却非北士可比。北士虽然得以执政,但孙吴政权的基础仍是南人而不是北士。在这种情况下,新上任的诸葛恪如何处理南北士人的微妙关系,就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稍一不慎,就有覆车之虞。孙权对诸葛恪心存顾虑,就是担心以他“刚很自用”的性格很难协调处理好南北士人的关系,而以后的结果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亲自经历了南北士人之争的诸葛恪对当时的形势当然比较了解,执政伊始,为取得南士的支持,便改革了一些旧制:“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校官即检校官府文书的官吏,孙权主要用来监视控制南士,南士(田先生:?)嫉之如仇,这已见上述。孙权杀掉校官吕壹,但检校制度大概依然存在。诸葛恪废除校官制度,实际解除了南士身上的枷锁。原逋责、除关税主要照顾南士的经济利益。而“事崇恩泽”实际就是以“德”、“仁”作为处理事务的准则,是陆逊诸人“以德治国”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诸葛恪秉政,深得南士欢心,以至“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但是,诸葛恪并没有把取得南人的支持作为长久的国策来执行。太元二年三月(253年),诸葛恪置众大臣意见于不顾,发州郡民众二十万,兴兵伐魏,这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诸葛恪遭诛后,临淮臧均对他做过全面评价:“(诸葛恪)素性刚愎,矜已陵人,不能敬守神器,静穆邦内,兴功暴师,未期三出,虚耗士民,空竭府藏,专擅国宪,废易由意,假刑劫众,大小屏息。”臧均所云均是实际情况。孙权因其性格“刚很自用”而有疑虑,其叔父诸葛亮谓其“性辣”,《资治通鉴》卷76邵陵历公嘉平五年(253年)载陆孙谓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诸葛恪传》载恪与陆逊书,为自己辩解,认为陆逊所言是“不舍小过,纤微相责”。其实,陆逊倒不是“不舍小过”之人,主要是诸葛恪骄矜陵人、刚愎自用的性格不为南士所喜,而由这种性格所导致的“治国以刑”方针更与南士所一贯强调的“德治”相对立。以陆逊为首的南士和诸葛恪存在矛盾是必然的。迫于形势,诸葛恪执政之初,废除了校官制度,但形势稍有好转,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不再“静穆邦内”,坚决出兵伐魏。
  诸葛恪境外用兵,遭到众臣反对,《诸葛恪传》云:“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恪乃著论谕众意曰:……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若顺众人之情,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我们知道,自孙吴立国,力主保境而守,划(田先生:画)江为界,反对境外用兵的多是南士,诸葛恪针对画江而守的意见加以反驳,可证反对北伐的主要是南方士人。诸葛恪发兵二十万伐魏,声势如此浩大,这在孙吴历史上还是首次。孙吴国小力弱,这二十万兵士除了来自平民,很大部分应该来自南方大族的家兵部曲,这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利害,“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诸葛恪可以对众臣反对意见置之不理,兴兵境外,但正如魏将邓艾所分析的那样,“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47],对此次用兵暗中加以抵制阻挠,这增加了伐魏的困难性;而在军事行动中,诸葛恪又与南士将领施绩、朱异发生磨擦;终于兵败新城,士卒损耗十分严重,南士对他越发不满。但是,诸葛恪未加反悔,撤兵新城后,“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大兴功利;返回建康,“愈治威严,多所罪责”,搞得人心惶惶,“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