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明代历史定位问题新探
最新热门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时间:2009-7-24 13:55:06  来源:不详
统计,这些单籍的明代乡贯进士有2300人左右,约散见于40个科年中。如果这一史料属实,又假设这些进士均匀地分布在全国人口中,根据乡贯进士没有籍别的特征,则意味着明王朝将近十分之一的子民不负担封建役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了分析,发现,仅洪武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三十年,永乐二年、四年、十六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宣德二年等11个科年就有单籍的乡贯进士2140人左右,约占总数的93%,也似乎与这些科年的全部进士等额。这11个科年的进士题名碑可能本身就设有石勒进士的籍别。因本人未见过石碑实物,不便下结论。又查中国古籍善本,这11科的进士登科录和会试录已全部失传[7],使《索引》作者无法补阙。另有100多人也事出有因。真正可算得上“仅有乡贯”者不过是20余人。这里面,有宗室5人,孔子后裔2人,朱熹后裔1人,剩下的10余人也不排除文献缺载的可能。至此,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所谓的“仅有乡贯”者  ,绝大部分是缺少籍别记载的户籍进士  ,区区几个“仅有乡贯”者,可能是享有封建特权,不需要负担任何形式的“役”的皇亲国戚、圣人后代等特殊阶层。这些人,与其说“仅有乡贯”,倒不如说没有户籍籍别——封建役籍。质言之,明代籍贯、地理意义上的“仅有乡贯”的进士是不存在的。故《索引》作者将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
  本文将这些籍贯登记中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称之为双籍进士。这一概念是否确切仍可斟酌,但不妨碍对这一现象的叙述和研究。双籍进士下限以州县或卫所为界,但统计时,把卫所籍的都归附在各自所处的州县。为统一和方便起见,即使卫所驻扎的州县,或州县内所在的卫所,只要研究对象著籍户口改动,也按省内流动的双籍进士处理。
  由此可见,明代双籍进士的记载,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这些高学历者的祖先由甲地迁到乙地的线索,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移民。而籍别则能帮助我们了解科举人物的社会结构;对于移民史来讲,则能区分移民的性质——军籍移民和民籍移民。仍举个大家熟识的例子,明代文学家、天顺八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李东阳的户籍是京城的金吾左卫,籍别系军籍,乡贯是今湖南茶陵。换言之,李东阳的祖先由湖广茶陵迁到北京,并在京师供当军差, 属军籍移民。在双籍进士中,像李东阳那样的名人辈出。现按科举中式先后移录成表1,使我们对双籍进士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遗憾的是,对这样一个在科举史和移民史上有双重研究价值的史料,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顾诚先生虽然对明代卫籍官兵的现籍和祖籍的关系作了深析,但顾是作为明代“人口的迁徒和分布”中的特例来研究的,舍此,他似乎也基本同意王氏的观点[8]。事实上,这种既有祖籍,又有现籍的现象在明代是很普遍的,只不过是明代双籍进士得益于各类科举题名录,使保留的文献记载比其他史料更准确、更集中,也较完整罢了。

表1  明代双籍进士代表人物

姓  名

户籍(现籍)

乡贯(祖籍)

科年

备注

州县、卫所

籍别

州县、卫所

朝代

杨一清

巴陵

安宁

成化

8

诗文家、大学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