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第13课  欧洲、日本经济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
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
最新热门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有关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时间:2009-7-24 13:55:13  来源:不详
的厌恶情绪。对此,石井正敏也曾指出,对唐朝来说,远征高句丽,是在付出莫大代价才终获成功,其艰难与惨烈自然是记忆犹新。新罗故意将渤海置于高句丽名下,就是要提醒唐王朝把对高句丽的余恨转嫁到渤海头上[61]。而其根本目的,是要唐王朝远渤海、近新罗,要在大唐的朝堂之上保持高于渤海的位置。这些表状都撰写于九世纪末,当时的新罗,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国力远在渤海之下,所以才要更紧地抓住大唐这棵救命稻草,虽然唐王朝自身也已经朝不保夕。
  通过上述考察,拟作如下小结,新罗很清楚渤海乃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纠合高句丽遗民建立的政权,但出于与渤海在以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中争夺政治地位的需要,有意将渤海说成是高句丽人的国家。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上述表状均作于九世纪末,因此,表状所反映的,也应主要是九世纪末新罗对渤海的认识,能否推及整个新罗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渤海史研究中,渤海与高句丽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题。本文的研究对象,唐、日本和新罗对渤海的认识,在结论上也不可避免地归结到了这一点上。通过以上有限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上述三国都很关注渤海与高句丽间的关系,只是都没有客观地对待,而是为着各自的政治需要,加以利用而已。渤海与高句丽的确关系密切。粟末、白山等靺鞨曾被迫附属于高句丽,渤海据高句丽故地建国,境内又有相当数量的旧高句丽人,因此两国在物产、生业及风俗等方面自然会有许多相近之处;第一代王大祚荣曾做过高句丽的军将,高句丽人不仅参与渤海建国,而且在渤海政权当官任职,又充任遣外使节,在渤海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渤海从未以任何方式宣布过自己是高句丽人的国家。关于渤海的自我认识,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王承礼先生认为渤海建国自立震国王后仍号靺鞨[62],及自称“靺鞨”。事实上,当我们在主要从文献学角度来研究渤海史时,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当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渤海的史料,大都是中原地区现存文献中有关渤海的记述。所以第一,这些文献只能考核唐宋时期中原的渤海观。第二,与第一相关联,即这些文献中使用的称呼的表现方法,有些是靺鞨、渤海时期东北民族地区既有的,有的则完全是中原地区的称呼,或者治史者的造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靺鞨”这一称呼。其实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靺鞨”并非靺鞨人各部的自称,而是中原地区以及治史者对这个地处东北的“夷狄”带有侮辱性的蔑称。

[1]奉慈之例,见《大唐诏令集》卷三十九上“官仪”“册赠渤海王文”中有“惟尔故金紫光禄大夫原州都督渤海郡王奉慈(后略)”。高崇文之例见《新唐书》卷一百七十“高崇文传”中有“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贞元中,……封渤海郡王”等字样。金子修一《中国からみた渤海国》,载《しにか》特集:渤海国——建国一三00年甦る海东の盛国》,大修馆书店,1998,p.38。但是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新唐书》卷七十八“奉慈传”则记为“渤海敬王”奉慈。从奉慈之兄博义为陇西恭王来看,似应以渤海敬王为正解。《旧唐书》没有为奉慈立传,可能是兄弟二人“荒纵,皆为帝所鄙”(《新唐书》卷七十八“李博义传”)之故。
[2]金子修一《唐代册封制一斑——周边诸民族にぉける“王”号与“国王”号——》,载《東ァジァ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农民》,西嶋定生博士还历纪念论丛编辑委员会,山川出版社,1984,p.324。
[3]以上均出自《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
[4]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开元318,p.1377。
[5]注4所引周绍良书,光宅007,p.726等。
[6]宋基豪《大祚荣的出自及建国过程》,原载《渤海政治史研究》,一潮阁,1995 ,译文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6年第二期,pp.68-82。
[7]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p.272。
[8]池田温《裴世清と高表仁——隋唐と倭の交涉の一面》,载《日本历史》288,p.10。
[9]金毓黻解释为,“若以声音学考之,渤与靺为同部字,海与鞨为同声字,唐人或以靺鞨二字音近于渤海,遂以渤海郡王封之欤”,“靺鞨二字“大氏觉其非雅词,故以音近之渤海二字代之也”。《东北通史》,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辽宁大学1981年翻印版,pp.262-263。
[10]刘振华《渤海大氏王室族属新证——从考古材料出发》,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3,p.180。
[11]《三国遗事》卷一“靺鞨·渤海”,学习院大学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