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第13课  欧洲、日本经济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
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
最新热门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有关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时间:2009-7-24 13:55:13  来源:不详
东洋文化研究所刊“东学丛书第二”。
[12]鸟山喜一《渤海王国の建设》,载《渤海史上の諸问题》,风见书房1968, p.59。
[13]注12所引鸟山喜一书,p.59。
[14]河野六郎《中国歴代正史の外夷傳による民族の興亡、特に靺鞨について》,载《(研究代表者)三国志记にされた東アジアの言語および民族に関する基础的研究》,平成二、三、四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B)研究成果报告书、1993,3,p.30。
[15]赵评春《“渤海国”名源考辨》,载《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5期,p.139。
[16]王承礼《中国东北历史上古老民族建立的国家——渤海》,载《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p.36。
[17]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学論集》9,三一书房,1982,p.121。
[18] E·V·沙弗库诺夫、谢缅琴柯《渤海支配の沿海州——698-926》,载小岛芳孝编《对岸诸国渤海史研究论文集》,北陆电力株式会社,1997,p.14。
[19]西嶋定生《七、八世纪的东亚与日本——渤海国的建立与日渤关系的发生》,载《日本历史的国际环境》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p.136。
[20]注15所引赵评春文,p.141。
[21]赵评春所举史例,《淮南子》卷四“地形训”中有“渤海,大海也”;《史记》朝鲜传有“从齐浮渤海,出击朝鲜”;《列子》“汤问”中有“渤海之东,不知几万里”;《初学记》卷六中有“东海共称渤海”等。
[22]朴时亨《渤海史研究のために》载《古代朝鲜の基本问题》,学生社,1974,原文载《历史科学》第一号,1962,p.185。
[23]黄约瑟文《读〈曲江集〉所收唐与渤海及新罗敕书》指出,到了第二代王大武艺时,即使辽东地区与鸭绿江口一带没有沦为渤海领,渤海在这些地区业已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了。载刘建明编《黄约瑟隋唐史论集》中华书局,1997,p.91。
[24]注22所引朴时亨文,1974,p.185。
[25]刘庆《“别种”杂说》,载《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p.73。
[26]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载林干编《匈奴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p.54。
[27]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p.93。
[28]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九“补遗·丛考”。
[29]蒲生京子《新罗末期の张保皋台頭と反乱》,载《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16,1979,p.47。
[30]据《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七下”,唐在靺鞨地区设置了三州三府,其中渤海又称渤海都督府。
[31]铃木靖民《古代日本の新羅·渤海との交流にみる日本海文化》,载森浩一·门胁祯二他《古代日本海文化の源流と発達》,大和书房,1985,p.162。
[32]据尾崎康的研究,关于高洪其人中国正史中不见任何明确记载,而且渤海高氏在晋代以前是无法确认的,渤海高氏成为官僚贵族还是北魏以后的事。而且,高峻一族的渤海高氏很可能也不是渤海高氏的正统,而是外姓附会渤海高氏而来。尾崎康《北魏にぉける渤海高氏》,载《斯道文库論集》2,慶應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1963,pp.245-282。
[33]孙玉良《渤海史史料全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p.240;酒寄雅志《八世纪における日本の外交と东アジアの情势》,载《国史学》103,1977,p.38; 新野直吉《古代交易史上の日本海岸北部》,载《日本海地域史研究》2,1981,p.11;持泛指包括渤海在内的靺鞨地域说的主要有,平川南《多贺城碑》,载须藤隆、今泉隆雄、坪井清足等编《新版古代の日本》9·东北·北海道,角川书店,1992年,p.232;等。
[34]若月义小《古代北方史研究の课题》,载《新しい历史学のために》188,1987,p.11;石井正敏《续日本纪养老四年条の“靺鞨国”——靺鞨国=渤海说の检讨》,载《アジア游学》3,特集东アジアの遣唐使,勉诚出版,1999,p.86等。
[35]《日本书纪》卷二十六齐明天皇六年三月“遣阿倍臣率船师二百艘伐肃慎国。阿倍臣以陆奥虾夷,令乘己船到大河侧。于是,渡岛虾夷一千余聚海畔,向河而营。营中二人进而急叫曰,肃慎船师多来将杀我等之故,愿欲济河而仕宦矣。阿倍臣遣船唤至两个虾夷,问贼隐所与其船数。……从船里出二老翁,回行熟视所积彩帛等物,便换著单衫,各提布一端(后略)”该史料记述肃慎人与倭之间的沉默贸易。
[36]著名的好太王碑文中就有“遣偏师,观帛(肃)慎之土谷”。可知至迟到五世纪前期,高句丽已经使用“肃慎”一词。另外,《宋书》高句丽传·孝武帝本纪大明三年(459)十一月己巳条载,“高丽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