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正家之法”与赵宋的“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亚洲区域模式论──滨下
皇朝兴替:中国历史上的
最新热门    
 
唐代的“传”与“递”

时间:2009-7-24 13:55:38  来源:不详
有关的文书的传递,而且也传递其他公文,因此上述诏书中说的是“一切书诏文牒”。实例也有。唐文宗时(827-840)人冯审作《谢追赴阙庭表》,开头即云:“臣某言:某月日,度支急递到,伏奉某月日敕,追臣赴阙庭”云云[30]。冯审是文人,《旧唐书》一六八有传,任职与度支并无关系。他能接到由度支急递来的公文,说明度支递确实承担着各种“书诏文牒”的传递工作。从这条史料中又可知当时在度支递中还有一种快速传递方式,即“急递”[31]。
    “递”的出现,使唐后期人在称呼驿时又增加了新的混乱。这就如同唐前期混同“乘驿”和“乘传”一样,唐后期又混同了“乘驿”与“乘递”。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敕中就有“自今已后中使乘递,宜将券示驿吏”[32]的话。这里的“乘递”就是乘驿。同样,唐后期出现的“递马”,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际指的就是驿马。
    由于“递”的普及,除度支外,其他部门或权臣贵族大约也纷起仿效[33],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递铺”一词。《太平广记》卷三九九李德裕条云:“李德裕在中书,常饮常州惠山井泉,自毗陵至京,致递铺”。李德裕的“递铺”虽然用于传递泉水,但它显然借鉴了通信用“递”的形式和名称。《太平广记》卷四三二周雄条又说在唐大顺景福(890-893)间,“时递铺卒有周雄者”。这里更明确地提到“递铺”。到五代,史籍中有关“递铺”的记载就更多了。
    总之,从唐代宗时刘晏设置独立于驿的“递”之后,“递”首先在度支系统普及,后来中央朝廷遂利用这一系统来传递公文,直至“递铺”的出现。“递”如何发展为“递铺”,由于史料缺乏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从唐宣宗时(847-859)京兆府有“递院”看[34],“递”可能经历了一个由度支系统向州县管理的转变,当这种转变完成时,“递”大约就成为“递铺”了。
   


[1]《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2]《史学年报》一卷五期。
[3]《史学杂志》五五卷第六、七期。
[4]《敦煌学辑刊》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5]《吐鲁番出土文物研究会会报》第七九—一八三号。
[6]《唐律疏议》卷十职制律。
[7]《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律;卷二六杂律引《厩库令》。
[8]《唐六典》卷五兵部·驾部郎中。
[9]《唐六典》卷五驾部郎中条;卷三十州兵曹条、县令条。
[10]  请注意上述二书也没有关于“馆”的规定。
[11]对此,青山定雄也发表有类似看法。
[12]《全唐文》卷六○六。
[13]《白居易集》卷六七。
[14]《唐律疏议》卷十九贼盗律“诸盗宫殿门符、发兵符、传符”条。
[15]《唐律疏议》卷十职制律。
[16]有人(如青山文)认为到唐玄宗时传符才改用纸券,这是不对的。《唐律疏议》卷十职制律“诸驿使稽程”条疏议云:“依令:给驿者,给铜龙传符,无传符处,为纸券”,即在实行铜传符的同时就已开始使用纸券,不过以后铜传符被淘汰、纸券更普及罢了。
[17]《元稹集》卷三八。
[18]在此意义上也可称其为“传制”实即“传送制度”,但须注意,第一,它只实行于唐前期,第二,从实例看,西北地区实行得较多。[19]这种马坊可能叫“传马坊”,见敦煌文书P3714号。但由于“传马坊”的字样在此件文书中也仅一见,其他只写作“马坊”,因此还是称作“马坊”比较妥当。
[20]《唐会要》卷六一开元十八年敕。
[21]《旧唐书·舆服志》。
[22]《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23]《全唐文》卷九六七《请常参官拜扫给公券奏》。
[24]《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25]《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26]《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27]《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28]《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德宗建中元年条。
[29]《全唐文》卷六七《优恤将士德音》。
[30]《全唐文》卷六三三。
[31]关于“急递”,在唐后期的文献中有许多记载。
[32]《唐会要》卷六一“馆驿”。
[33]《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引会昌五年(845)八月御台奏曰:“除四节外,非时别有庆贺……一时付递,中书发遣”云云。这里的“递”或许与中书有某种联系。
[34]《唐语林》卷一说唐宣宗时京兆尹“奇日入府,偶日入递院”。这“递院”或者就是唐后期“递”的系统中的一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