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西魏拓地与侯景防线之关
北周《大律》新探
最新热门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

时间:2009-7-24 13:55:51  来源:不详
制……其开府又加骠骑大将军、侍中;其仪同又加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以此为常。”换言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与侍中构成一个固定组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与散骑常侍构成一个固定组合。其例如:

崔说:进爵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周书》卷三五《崔说传》2/614)

梁羽: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周书》卷二七《梁椿传》2/452)

高宾: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周书》卷三七《高宾传》3/670)

杨文思:在周,年十一,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隋书》卷四八《杨素传》5/1294)

强独乐:周明帝元年,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三《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

萧太:蒙授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仍为持节、都督、永州刺史;以保定五年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庾信《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3/1007)

如果把“使持节”及“持节”的头衔也算上,则此已至“四授”。

   由此“双授”规律,我们就能纠正某些古籍的错误,庾信《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3/939:“仍除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迁骠骑大将军、开府,加侍郎。”语中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必衍“开府”二字;而文末之“加侍郎”,必当作“加侍中”。[12] 西魏“九命”时其中并未列入侍中、散骑常侍二号,不过从《卢辩传》可以推知,这两种散官并未废止,二职的加授现象也常见于史籍。只是周武帝建德四年改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改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此后一度不见了侍中、常侍二职。不过《初学记》卷十二“侍中”条2/280:“后周宣帝末,又别置侍中,为加官。”大约到了周宣帝时,又恢复了加官侍中之职。又《唐六典》卷八182谓“后周散骑常侍为加官”,常侍的变动大约与侍中相似。至于利用“双授”规律修正石刻录文的情况,除已见于上者之外,又如《北周鲁恭姬造像铭》[13] 有“天和二年六月十□□和□□左员□□郎……”一句,我们有相当把握将之复原为“天和二年六月十日威烈将军左员外侍郎”。
   当然,史料中单授军号或文散官的情况,在此期也同样常见。不过我的看法是,事实上的“双授”仍应比史料中所见更多一些。多数情况下史传不可能详记个人的所有历官,必然经常略其军号或略其散官,而这就意味着,有些就史料看只拥有军号或散官二者之一的人,事实上还可能同时拥有着另一种散秩。
   此外还有些同时拥有军号和散官,但二者并不处于同一阶级,也就是说不符合上揭“双授”规律的事例。例如《唐罗君副墓志》:“曾祖和,周中散大夫、冠军将军。”[14] 如按“双授”惯例,七命冠军将军本与太中大夫相应,辅国将军方与中散大夫相应。又《唐左法墓志》:“父广,天和年中,诏授扬烈将军。……□迁□□将军、左员外常侍。”[15] 但扬烈将军恰好与左员外常侍相应,左广后来所迁的“□□将军”,不知何号。又《金石萃编》卷五六《唐于志宁碑》:夫人宏农刘氏,曾祖延,周使持节、左光禄大夫、都督、骠骑大将军;《周书》卷三六《刘志传》3/649:“世宗即位,除右金紫光禄大夫、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刘延、严忻、刘志军号与散秩的对应关系,都与上述“双授”惯例不甚相合。尤其是以下造像题记:《金石萃编》卷三七《宇文达造像记》周天和五年,持节、骠骑□□、□金紫光禄、□□刺史、都督、乌□□开国子宇文康;《金石萃编补遗》卷一《甘州刺史宋金保等十七人造像记》:天和元年十一月,邑胄肆浩父镇远将军、左银青光禄、步兵校尉、故县开国伯、帅都督严忻。这两条材料时间均在北周天和年间,但军号与散官的对应均与前揭“双授”规律不合,很可能引发疑问。
   可以推测这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史传省文与罗列历官因素,史传对某人的不同时期所居官职做摘略记述,所罗列的乃是所历之官,而非同时拥有的官号。即使在造像题记中也存在着这类现象。例如《八琼室金石补证》卷二三《昨和拔富等一百廿八人造像记》有“南面斋主、虎贲给事、中散大夫昨和富进”,而虎贲给事与中散大夫均在北周散官序列之中,前者在正四命上阶,后者在从七命下阶。显而易见,一个人不大可能同时拥有同一序列中高低各异的两个散官头衔,我想这虎贲给事与中散大夫是昨和富进先后所历之官。这就证明,即使是造像记题名列衔,也存在着罗列历官现象。其二,是在某个时期军号与散官序列及其对应关系曾有过变化调整,但我们不知道其确切细节。无论如何,对这些矛盾记载我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