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

时间:2009-7-24 13:55:52  来源:不详
方政府的面貌及其与中央关系的巨大变化(《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仪礼》第II章,柏书房,1996年9月,163-193页)。本书若能吸收渡边先生的成果,相信会更上层楼。又如,作者用大量篇幅叙述唐代军礼的许多方面,但却对另一些更有唐代特色的方面寥寥数语,一笔带过,难免给人本末倒置的感觉。例如对齐太公庙(后称武成王庙)祭祀的处理(202页),按此祭祀不仅是一个礼仪问题,且与武举制度密切相关,关于这个问题,宜参考高先生的《唐代的武举与武庙》(刊于《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89年,1016-1069页)。另,军礼之中又有大傩之礼,它本是唐代礼仪世俗化的一个佳例,姜伯勤先生早有精彩论述(《沙州傩礼考》,收入氏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59-476页),作者同样一笔带过(209页)。姜先生的另一篇大作《唐礼与敦煌发现的书仪》(《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425-441页)也值得重视,该文通过对开元前后书仪的研究,分析了国家礼典在民间社会的实行状况,以及其所反映的礼仪庶民化与简约化的趋势,但未引起本书的注意。至于本书第四章的两节,提出所谓蛮夷之礼与佛道之礼的问题,自是其创见,可惜停留在各自情形的描述上,并未将它们与中原王朝的儒家礼仪进行比较,探讨其互动关系,这不免令人遗憾。事实上,在这方面,学界也有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那波利贞先生的《唐代の国忌行香に就きての考察》(收入氏著《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创文社,1974年,33-49页),以及富安敦先生关于武则天时期明堂与佛教关系的研究(Antonino Forte, Mingtang and Buddhist Utopia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stronomical Clock: the Tower, Statue and Armillary Sphere Constructed by Empress Wu, Rome, In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88),都讨论了佛教对于唐代礼制的影响。还应注意的相关课题是道教与国家礼制的关系问题,从南北朝以来,道教一直有参与国家祭祀的努力,特别是岳渎祭祀与道教投龙的结合尤为明显。宗教礼仪与国家礼制的互动问题,应成为今后努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再次,或因本非专攻隋唐史的缘故,本书作者对此期的一些史实稍嫌陌生,例如,作者关于隋代礼制的第十八条结论说:“南朝已有科举制度之萌芽,隋朝亦有此制之尝试。但隋时科举还只能视为九品中正制度的辅助手段,未见其为常制也”(50页)。这种论断恐怕绝大多数的隋唐史研究者都难以接受。若作者读过高明士先生的《隋代的教育与贡举》(修订本刊于《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新文丰,1992年,177—252页),当不致轻有此论,高先生早就指出:隋文帝开皇七年所建立的贡士制度,实际上就是常贡秀才、明经、宾贡三科的建立,九品中正制事实上已被废除。又如,作者曾有“李世民‘缅怀往载’,破杨素、薛举、王世充等强敌,杀兄夺太子位,冒险犯难,得天下殊不易易”之语(109页),李世民创业时的劲敌中无杨姓者,更遑论大业二年就已去世的杨素了。再如作者在解释《通典》册立皇后礼仪与《旧唐书·高宗本纪》所载立武后之礼的差异时说:“高宗立武后当用成书在后的所谓显庆礼,而上引《通典》所记分明是开元礼。显庆礼与开元礼既是一脉相承,又可能有某些差别”(79页),寻作者之意,似竟以显庆礼在开元礼之后。在第二章第一节研究唐代宗法观念时,作者花了较大篇幅讨论李唐氏族问题,是否必要,已有疑问,而误解之处亦复不少,例如,作者对陈寅恪先生“李唐在李渊以前其血统似未与胡族混杂”、“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族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欤?”的判断疑问道:“所谓‘较晚’究指何时?李渊以前若未与胡夷混杂,李渊作皇帝之后还会与胡夷混杂吗?此真匪夷所思者也。”(62页)看来,作者并未理解陈先生之观点,陈氏原意系指李渊之母独孤氏、妻窦氏(关于窦氏的族系,参看石见清裕《唐の建国と匈奴の费也头》,载《史学杂志》第91卷10号,19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