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1905:终结的一年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最新热门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

时间:2009-7-24 13:56:05  来源:不详
,赫鲁晓夫所说的“你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政策”(овашейполитикевэтомвопросе),是特指炮击沿海岛屿的行动,而毛泽东所通报的只是一些“个别措施”(оботдельныхмероприятиях)。由于双方在会谈时发生争执,毛泽东面对赫鲁晓夫的质问而改口,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接连三次强调事前已经向苏联进行了通报,恐怕也非空穴来风。
     
    那么,毛泽东坚持说在炮击前一个月已经通报的“想法”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见到确切的资料,不过,炮击金门前一个月,苏联大使馆给莫斯科的一个报告或许可以说明问题。7月25日,苏联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安东诺夫给苏共中央起草了一份长篇报告,详细讲述了中国一年来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国内外政策。但是,在这个长达75页的报告中,没有一段是专门讲述台湾问题或中国对台政策的,只是在论述中国对美政策时才顺便提到与台湾有关的问题:“在中国同志看来,坚定的反美方针‘能够激励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在与我们会谈时,陈毅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会向美国做出任何让步。根据大使馆的意见,无论是从对内政策,还是从对外政策意图上看,中国对美国的这种方针目前来说都是正确的。”“最近几个月里,在出现某种类似‘两个中国’局面的所有场合下,中国同志都使自己的立场更加强硬。同时他们的出发点是:对于美国加强制造‘两个中国’局面的阴谋,必须给予更加有效的反击。”[13]可以推测,如果此时苏联在华外交人员得知将对国民党所控制的沿海岛屿采取军事行动的消息,必定要告知莫斯科,并在报告中进行评论。[14]
     
    收到这个报告三天以后,赫鲁晓夫便来到了北京。确如毛泽东后来所言,在这些谈话中,“没有一句”提到台湾问题和炮击金门的事情。当然,随同赫鲁晓夫来访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也有机会与其中国同事及在华苏联军事顾问会面,但显而易见的是,即使存在这种会面,也不曾谈到攻击金门的问题。理由同上,假如赫鲁晓夫得知如此重大的情况,是必定会与毛泽东讨论的。

  最后,再来看一下炮击行动发生后苏联的反应。
     
    炮击金门的第二天,赫鲁晓夫曾发表了一个公开讲话,在谈到国际形势时,他只讲了中东问题,而丝毫没有提到在远东发生的事情。[15]一个星期以后,苏联也只是以《真理报》评论文章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一般性的表态。文章指责“美国侵略势力”和“蒋介石集团在远东地区组织实施了军事挑衅行动”,并表示了支持中国的立场:“解放台湾及其他所有属于中国的沿海岛屿是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所有国家一样,苏联支持兄弟的中国人民为争取恢复对台湾岛及其他沿海岛屿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如果今天有谁企图通过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进行威胁的话,那么他不应该忘记,这是在威胁苏联,因为苏联与人民中国是用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友谊与合作的纽带连在一起的”。[16]苏联作如此反应的依据大概是中国外交部8月26日的简短通报:“这些岛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我们无论如何要解放这些领土,这是我们的内部事务。美国对于我们的打击行动持有何种立场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我们认为,美国人未必会参与这一地区的冲突。”[17]9月4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权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新港声明》,宣称美国有义务帮助台湾不受武力侵犯,国会已授权总统使用美国武装部队确保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安全。[18]台湾报纸也报道说,美国正在考虑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冲突采取从护航直至“投掷原子弹”等“五种行动”。[19]直到此时,苏联才感到问题严重,并决定派外交部长访华以弄清情况。与朝鲜战争期间中苏在外交和军事方面紧密合作的情况[20]相比,苏联如此迟钝的反应,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中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双方缺乏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一年以后,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回顾台海危机的过程时总结说:“至1958年之前,中国的同志们为沿海诸岛,其中包括澎湖列岛,主要进行的是政治斗争,目的是动员社会舆论界支持自己的正义要求。但是到1958年8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