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西北民族贸易论纲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
论西周的彻和庸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
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作用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试论西晋商业的发展及其
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
宋朝西北经济开发的动力
最新热门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时间:2009-7-24 13:56:48  来源:不详

  贰 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

  长城是有关军事的设施。这是说建筑长城是用以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的。长城的建筑正可以说当时已经形成两相对立的局面,因而其中的一方有了建筑长城的必要。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对立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次,其间因时因地而互有差异。就西北地区而言,作为引起建筑长城的因素就曾经有过东西对立的局面,也有过南北对立的局面。东西对立的局面只有战国时期魏两国的争夺,秦汉和隋时以及明代就都是南北对立的局面。至于战国赵国的北长城,北魏赤城五原间的长城,还有金源的界壕,亦皆各自形成其相互对立的局面,虽皆仅伸延其一部分至西北地区,当也一并论及。

  一 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

  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在渭洛两河下游的对立局面的渊源甚早,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已肇其端倪。两国争夺的地区在洛河下游和黄河之间的所谓河西地以及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春秋初期晋国已取得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的土地1。春秋中叶,晋国更取得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的少梁2。这样的发展直到战国初期还仍在继续之中。
  魏国的强大,始自文侯时。文侯以前,晋国已经取得少梁。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当时应为黄河的重要渡口。文侯即位不久,就进而为少梁筑城,显示开始向河西的扩展。接着又围攻繁庞,驱逐当地的秦人。繁庞就在今韩城市旁,近在少梁之北,此后更取得秦国的临晋和里,并为之筑城。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临晋更近于洛河。后来还再西向攻秦,直攻到郑县。
  郑在今陕西华县,不仅在洛河之南,更在渭河之南。这次战争虽未取得郑县,却在洛阴和郃阳筑城。洛阴在今大荔县西洛河之南,郃阳则在今合阳县东南黄河岸边3。这样的形势,不仅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地位,也威胁秦国洛河以西的疆土。后来秦孝公变之际还为此颁布过一条命令说:“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4。其间争夺的激烈,即此可以略见一斑。
  这篇令中提到了简公。简公就是“堑洛”长城的建筑者。当时建筑长城显示出魏国西进力量的强大,秦国已难于抵挡得住。河西已经丧失,洛河如果再守不住,问题就愈益严重。如前所说,“堑洛”长城固然是筑在洛河近傍,今蒲城县东发现的长城遗址就在洛河右岸。不过洛河左岸还有一些遗迹,就在大荔县最为西南的洛河弯曲处。这显示着洛河以东的土地已经先后失掉,仅仅剩下这一小块,犹能包括在长城之内。
  华山之下直至其北的渭河间的土地,同样也引起互相的争执。
  前面说过,秦国在这里也建筑过长城。因为郑县之东就是魏国的土地,魏文侯也曾由这里进攻过秦国。实际上这里也在当时东西局面之中。秦国防备魏国,不能不从事长城的建筑。简公筑长城时只是说过“堑洛”,仿与渭河无关。不过这里的长城确是秦国所建筑的。简公以后不久就是孝公,其时秦国的国力转强,用不着再建筑长城。这两处长城在当时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因为魏国始终没有渡过洛河,而且也没有夺取过郑县。
  秦魏两国形势,到秦孝公时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秦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另一方面,魏国的都城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的迁都本是要向东发展,可是离河西远了,就难免照顾不及。在几次战争中又接连失败,国力也就顿形衰弱。为了防御秦国的向东发展,也只好建筑长城。由于两国争执的焦点在洛河,所以魏国的西长城也傍着洛河建筑。这条西长城自郑滨洛,就是这样的意思。滨洛固然必要,由郑县附近始筑,也有一定的意义。郑县为秦国向东发展的必经之路。滨洛的长城固然可保住河西,长城筑在郑的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