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

时间:2009-7-24 13:56:50  来源:不详
无法看到的文献即《宏传自在续》(dbang phyug sgra bsgras kyi rgyud)和《麦瓦杂巴》(sme ba brtsegs pa)[22],说自在、梵天和遍入三神搅动无边之汪洋而产生日月星辰和人类居住的地球,再次搅动而产生种类珠宝和一个毒瓶,因恐其毒毁来情器世间,遍入神将其吞下,但倾刻间昏厥,不省世事,故自在神将其取出并自己吞下,但其鲠于喉中,痛苦万分。自在神为了消解剧毒引起的痛苦,就选择了凉爽的冈底斯山作为其栖身之地,并且颈缠蛇和头戴月均因蛇和月代表清凉。因其栖身冈底斯山,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湖均备受其加持。这段故事充分说明大自在神崇拜不仅与冈底斯山有关,而且源于冈底斯山并从其南传到印度的。此外,在同一记载中还说,在减劫将尽,贤劫将至时,大自在神之化身金刚怖及其妃在瞻部洲除伏了各种神祗、罗刹并将其分布在二十四圣地时,二十四圣地之一冈底斯山就当然地成为金刚怖夫妇及其弟子楞伽王(lang gvi bdag po)等之栖身之地了。因而,在自在神众多的藻词异名中就有了“栖冈底斯山者”(ti se lagnas)一词。不仅大自在神,而且其天后、弟子楞伽王、神猴哈努曼塔(ha mu mn tha)、甚至妙音天女都栖身冈底斯山,如一座叫底琼(ti chung)即小冈底斯山的山峰为天后栖身之地,旁边的馨香山(spos ri ngad ldan)和山前的宝■岩(brag ri rin chen spungs)分别为神猴哈努曼塔和一大象在聆听自在教诲;卓玛山池塘为天后之浴池;玛旁雍湖为恒河从天而降之沐浴之池;曼姆娜尼(sman mo nags nyil)为妙音天女栖身之池;五山湖为楞伽王及其随从阿修罗、罗刹们的浴池,等等。佛教护法神金刚怖成为大自在天的化身并仍栖身冈底斯山,说明了冈底斯山崇拜在印度吠陀文化和佛教文化这两个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连续性,和冈底斯山作为大自在神崇拜的发源地,时间和空间以及文化传统的变异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那就是大自在神崇拜作为古代吐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南传印度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在古代印度社会,大自在神崇拜在诸多被佛教徒称为外道的信仰中占有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信民们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北上吐蕃来朝拜冈底斯山,转山诵经,他们坚信和祈祷大自在神的护佑和宽容。星移斗转,印度社会从亚利安人到穆斯林人,风易其主,但古老的大自在神崇拜一直顽强地存在到今天,今天,尤其是藏历马年仍有许多印度人来西藏转山朝拜,虔诚地祈求大自在神及诸神的护佑。在佛教产生以前的印度社会,自在神不仅被众多的民众信奉,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庞大理论本系的宗教。人们不仅坚信大自在的存在及其无所不能的神力,而且相信这个神从他产生之日起就居住在北方的冈底斯山,而且现在仍然居住在那里。只是到了佛教产生之后,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及其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在印度获得了更多的信众,大自在神派等原来的信仰才开始走向衰落。但是,直到公元8世纪,印度的有些家庭甚至知识分子家庭仍在自神派和佛教这间选择他们自己的信仰,甚至仍有一些个人和家庭拒绝信仰佛教而继续保持对大自在派等其它宗派的信仰。如孟加拉高僧希绕郭恰《〈伟胜颂〉和〈殊神颂〉广释》记载,在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出身于婆罗门家族的托增珠杰(mtho btsun grub rje)和德杰达布(bde byed bdag po 又名sankara即商羯罗)兄弟因家中信奉自在天,但又觉佛教许多殊胜之处,为了选择其一,他们先亲赴冈底斯山寻访大自在及其天后等,在二教的比较中,因他们认为佛教殊胜一筹而选择了佛教,返回后兄弟俩各自撰写了《伟胜倾》和《殊神颂》来歌颂佛祖释迦牟尼的伟大及其殊胜于诸神之处。紧接着,用问答形式说明并非人人如此,许多人仍然放弃佛教,皈依其它宗派的事实。就是他们的皈依佛门也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在神派,弟弟德杰达布的《殊神倾》中有这么一偈:“吾非只持佛义,不嗔异道他见;谁能教予真谛,此乃吾之导师”,足见大自在神的崇拜的影响。 

  关于大自在神派的教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情器世间皆自在神所为,就此,还有所谓八殊胜(yon tan brgyad)颂之,即为众生及其生灭之精细;为情器世间及其生灭之广宏;为情器及其众生生灭之主;主宰众生之生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