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河北经济的发
一组珍贵的元代社会经济
“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
关于河北宋辽金时代考古
《关于历史有效教学的几
河北投资千万元保护定窑
新时期展览的轻骑兵——
留住历史 留住文明——
最新热门    
 
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

时间:2009-7-24 13:56:52  来源:不详
戌之盟将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正式划归金朝,两国彻底休战,河北义军的活动才销声匿迹。
  后来由于金海陵王的南侵,引发了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又一次新高潮,从绍兴末至隆兴初,见诸记载的抗金义军就有四十馀支,隆兴和议订立后才又趋于沉寂。但这个阶段抗金武装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与南宋接壤的南京路和山东东、西路,河北境内则较为平静。所以宋金时代河北义军的活动基本上是在靖康元年(1126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十五六年间,河北境内的地道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开凿的。
  南宋初年河北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山水寨,即靠山的入山扎寨,邻水的入水结寨,使女真骑兵难以进攻。如王彦八字军占据太行山,马扩奉信王榛据有庆源府(今河北省赵县)五马山,就是其中声势最大的山寨武装。建炎初,仅在相州(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北就有五十多处山寨,“每寨不下三万人,其徒皆河北州县避贼者”。[12]
  保有山水寨的抗金义军一般来说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而当时更为普遍的抗金斗争形式则是随处可见的民间自卫武装──忠义巡社。[13]巡社本是河北人民在金军入侵以后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地方武装,建炎初,随徽宗北迁的曹勋自燕山遁归,回朝后向高宗报告他途经河北时所看到的情况时说:“臣过恩、冀之间,农民自置弓箭,保护一方,谓之巡社。……问其所向,心存田里,欲自保其土。”[14]为了利用这种地方武装来进行抗金斗争,此后不久,南宋政府便专门制定并颁布了忠义巡社的组织办法。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户部尚书张悫“建言河朔之民愤于贼虐,自结巡社,请依人泽、潞步兵三河子弟遗意,联以什伍,而寓兵于农,使合力抗敌。……乃以‘忠义巡社’为名。……其法:五人为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皆有长;五社为一都社,有正、副二都社,有都、副总首”。[15]同时还制订了一套详尽的训练、管理制度。[16]当时的忠义巡社不光乡村有,城镇也有,“其坊郭民户巡社并依乡村巡社法施行,并以忠义强壮为名”。[17]忠义巡社除了保卫乡土之外,并有义务“应援本州县,并把截津渡要害,及应援邻近州县乡村”。[18]
  河北抗金义军原本都具有浓厚的地方武装色彩,忠义巡社更是如此,它通常都由地方上的强宗大族出面组织,有时甚至完全是宗族性的武装,如相州南平李氏、平罗蔺氏、鹤壁田氏等等都是如此。[19]因此他们的凝聚力一般都很强,这一点与往往系由乌合之众鸠集而成的山水寨武装有所不同。
  根据南宋初年河北抗金武装的上述特点来判断,我觉得当时若利用地道作为抗击金兵的手段,不大可能是据守山水寨的大宗义军武装所为,而极有可能是民间忠义巡社所为(邯郸地道的情况较为特殊,另当别论)。因为山水寨本身就有险可据,毋需再构筑地道,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百姓,没有天然屏障可以凭恃,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开掘地道,这种地道主要是用于自卫的防御性设施,所以一般应散布在平原村落的居民点内。构筑地道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严密的规划和组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凝聚力颇强的忠义巡社就是最合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以上是就南宋初年河北抗金武装与地道的关系所作的一般性分析,至于具体说到目前已知的两处地道,其中蠡县地道由于材料太少,无从详细论证,可暂置不论。下面主要对邯郸地道的背景做一点详细说明。
  邯郸在宋金时代属磁州。关于磁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金代文学名家赵秉文如是说:“北趋天都,南走梁宋,西通晋之郊,东驰海岱之会,磁为一要冲。”[20]顾炎武则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评价说:“州依太行之险,控漳滏之阻。战国时,秦赵往往争胜于此。”[21]今天发现地道的峰峰矿区所在地名曰鼓山(一曰滏山),宋金时属磁州武安县。金人胡砺在《磁州武安县鼓山常乐寺重修三世殿碑》一文中对鼓山的地理形胜有这样一段描述:“山势崛起,壁立千仞,不与他山相连。其西则太行诸峰对峙,其南则滏水出焉。上有二石如鼓形,世传鼓鸣则有兵起。……□自兵兴(指建炎、绍兴年间的宋金战争),由兹山险固,为盗贼渊薮。”[22]按鼓山系太行山馀脉,其南端隔河与神麇山对峙,滏阳河(宋称滏水)横穿其间,这就是所谓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口──滏口陉。《读史方舆纪要》称:“滏口,太行第四陉也,山岭高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