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 穆 的 圣 贤 史 观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钱穆学述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
宗教与科学历史关系简析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
2003文物保护与科研重大
最新热门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系:1926-1950

时间:2009-7-24 13:57:59  来源:不详
并列,便是一例。见氏着,〈纪念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7~79。逯耀东的评语见氏撰,〈夫子百年:钱穆与香港的中国文化传承〉,收入李振声编,《钱穆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24。 3参见李木妙等人对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和《刘向歆父子年谱》的评论,见李木妙编撰,《国史大师钱穆教授传略》(台北:扬智文化,1995),120~127。 4在余英时回忆、讨论钱穆学术的论著中,他一再强调钱穆信奉章学诚「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来证明钱穆学问之博采众长。参见余着,〈钱穆与新儒家〉,《钱穆与中国文化》,30~90。
     5沟口雄三着、林右崇译,〈近代中国像的再检讨〉,收入《做为方法的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9),52~56。
     6邓实,〈国学微论〉,《国粹学报》第2期(1905,上海)143~144。
     7见余英时,“Changing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History in 20th Century China,” Erik Lönnroth,
 Karil Molin, Ragnar Björk eds.,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History: 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78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4), 155~174。
     8吴展良在其《中国现代学人的学术性格与思维方式论集》(台北﹕五南图书,2000)中指出,严复之翻译《天演论》,有其求道之宏旨,这是就严复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从《天演论》的影响来看,它当时之所以风靡一时,则是由于它对中国人如何求「富强」,提供了一个方案。事实上,当时中国人所求的是中国的「再度富强」。这里的进化论观念,十分明白。
     9有关民族史学的研究论著很多,前举余英时参加写作的Conceptions of National History一书,就是一例。另可参见杜赞奇(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拙著,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
(Albany, NY: SUNY Press, 2000),对中国二十世纪的民族史学,也做了一些分析。
     10如邓实就在〈国学原论〉一文中指出,在古代中国有所谓「鬼神学派」与「术数学派」,
     前者研究自然界的变化,后者探究科学。但这些学派在秦汉以后,则由于儒学的兴起而衰微。见《国粹学报》第1期,21~31。11由黄俊杰在台大主持的「中国经典的诠释传统」的研究计划,已经对这一诠释学的传统做了不少探究。除了已经出版的中文著作以外,尚有涂经怡(Ching-i Tu)主编的英文文集,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12胡适,〈实验主义〉,《问题与主义》,收入《胡适文存》第一集第二卷(台北:远东图书,1990),296。
     13胡适,《先秦名学史》,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770。
     14顾颉刚曾说他的「疑古」,是「今文古文讨论百余年后该作的工作」。这说明他有受到康有为等人的影响。《古史辨》(香港﹕太平书局,1962),第2册,〈自序〉,6。 15顾颉刚的自述见他的《古史辨》第1册,〈自序〉,1~103。对顾颉刚疑古思想渊源的考察,可见王泛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1987)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