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欧洲爵位浅谈
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欧洲中世纪城市:资本主
欧洲的封建专制和封建压
十九二十世纪欧洲中国史
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最新热门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时间:2009-7-24 13:58:18  来源:不详
  本书在写作及理论论述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论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它从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欧的入侵和十字军对中 东的入侵为起点,一直论述到19世纪末欧洲人对非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侵略 为止。
  二、本书考察的行为主体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而是各种动植物。不象传统历 史著作那样侧重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人类行为的分析。在这本书中,这些传统 论述的内容涉及很少,主要是对旧世界动植物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扩张行为进行描述和分 析。在克罗斯比看来,人的行为在欧洲的扩张中仅仅是总体生态行为的一部分,而不再 是独立的行为主体。
  三、在对欧洲对外扩张历史的论述中,生态地理学知识构成了克罗斯比理论论述的基 础。兹举两例:一、在论述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欧洲”生态系统的侵略时,我们必须 弄明白这种侵略产生的生态基础,即两种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这一原因 的解释,克罗斯比接受了地理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原本为一体的泛古陆于一亿八千万 年前在地心热力的作用下解体了,由于各部分已经完全没有联系,它们原本趋同的生态 物种便开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化,于是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生态系统迥异的世界各 洲。而恰恰是生态环境的不同才构成了西欧对外生态扩张的首要前提条件;二、16世纪 地理大发现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探索一条驶向东方的航线。它关系到欧洲人能否在旧世界 之外地区建立新欧洲。而在航海还处于手工操作的时代,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探 不同地区海洋在不同季节其风向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克罗斯比表现了他谙熟的生态 地理学知识。对欧洲人探索新航路过程的描述,表明他对大西洋贸易风、印度洋季风、 太平洋风向等的四季变化特点非常熟悉。


  四、这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本从宏观上描写欧洲整个生态扩张历史的专业性通史 著作,在著作体例上,它也具有别具一格之处。
  在对生态扩张的前提条件——泛古陆裂隙解体导致的各地区生态发展的差异性——以 一章的篇幅进行说明之后,他将自公元900年以来的欧洲生态扩张史以16世纪的地理大 发现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以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大西洋地区的扩张和十 字军东征失败为一章,以欧洲人对中大西洋幸运三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加纳 利群岛的胜利占领为一章,通过对他们成败的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以此说明在冷 兵器时代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生态因素之决定性作用。在航海时代对各大洋季风风向的 掌握成为有用的知识后,欧洲生态扩张的历史进入了第二阶段。然而新时期尽管火器已 经在对外扩张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武器,但并不表明在扩张进程中一帆风顺。本书以一章 的篇幅集中对欧洲扩张主义者在亚洲地区、热带非洲地区及美洲和澳洲热带地区的失败 及其生态因素做了详尽的论述。而对于欧洲人扩张胜利的地区,如北美洲、南美大草原 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对它们进行逐个的个案分析,而是将其 取胜的共因: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新欧洲”各地区的扩张各分一章进行综合论述。 而后以欧洲人在新西兰的扩张为例,用一章的篇幅说明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欧洲人对 外扩张中的作用。最后作为全书的总结,作者对欧洲扩张成功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解释。
  除以上几点之外,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考虑到当前全球面临 的生态问题,这本著作也具有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的意义。它从历史的角度对当今生态 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提出了警示。克罗斯比对“新欧洲”因生态物种遭到破坏而导致土著 人衰败甚至是消亡的论述,实际上暗示了当今因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比 如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人类偷猎行为导致的珍稀动物绝种、二氧化碳气排放过多 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工业废料对生活环境的污染等等,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 威胁,因此克罗斯比在本书中对欧洲生态扩张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保护环 境的必要性。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克罗斯比独特的学术视角及出色的学术洞察力在《生态扩张主 义》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本著作所建立的生态扩张理论对欧洲近千年的扩张史 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再解释,向多少年来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技术决定论提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