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佚名:“孔子的符号学”
人民版必修三初稿连载:
王国英:必修三《孔子和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
孔 子 和 老 子
杨莉:从孔子相貌引出的
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
流亡:“谋食”、“谋道
重孔子轻管仲是中国历史
《论语》·《论语》类文
最新热门    
 
孔子与韩非治国理念之比较

时间:2009-10-31 10:37:40  来源:不详
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可见,在韩非看来,奉法强弱,成了国之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法治,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即使尧舜也是如此,善于做君主的,只能行赏罚,去仁义,“无锤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以成方圆;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今世主皆轻释重罚严诛,行爱惠,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几也。”(《韩非子·奸劫弑臣》)更何况,对于不可教化之人,德治是不起作用的,只能靠惩治之术以正其身,“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固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故娇于爱而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可见,对于那些父母、乡人、师长苦心教化无效的不肖之子,在官吏欲批捕面前,因害怕而能马上改变行为。由此,韩非得出结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紧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走惩恶以扬善之路才是明智选择。

  3 理论蕴涵的民之地位不同:重民与轻民的对立
  孔子是春秋时期具有重民思想的思想家之一。《荀子·哀公》篇载有孔子答鲁哀公的话:“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重民更体现于孔子的德治、教化思想中。“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主张对民以宽,保民、惠民、富民,若是对民以刑,百姓纵使服从统治,也不会心悦诚服,只有用道德教化去引导,才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还认为,要惠民,就应该减轻剥削,避免聚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另外,孔子还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即节省劳动力,爱护老百姓,保证耕作,不误农时。
  比较而言,韩非则是重法轻民。提倡君主权势独操,享有绝对权利,“法”、“术”、“势”相结合,视整个国家为私物。韩非的法治,归根结底是对付老百姓、镇压老百姓的方法。“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力。……名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可见,在韩非治国之术中,十分强调依靠权威、使天下之人臣服,这种极端的权威主义,显然含有轻民的成分在里面。
  4 理论实施方法不同:道德教化与惩罚威慑的对立
  儒家主张仁爱,强调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教化手段提高民众,以修身自觉实现德行提高,反对不教而诛;认为培养理想人格是修己的活动,唯有主观努力,才能提高修养。主体自觉是行仁的最好依据,学习和教育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虽然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但更强调的还是学而知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只有学习才能破除愚昧,建立起仁德的理性自觉。
  而法家则急于求治,力主轻罪重罚,以重罚威慑民众,试图达到重刑之下无人还敢犯法的效果。“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内储说上》)可见,法治被给予了太高的期望值。
  
  三、审视传统文化,完善治国方略
  
  1 对民众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人心向背。进而影响到理论策略的命运。孔子虽然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不可逾越,但却可以作到基本的不敌视平民百姓。而韩非似乎将作为人的尊严和地位全部奉献给了国君一人,普通百姓与群臣分别成了“法”与“术”的对象,只拥有无条件服从的自由,成了国君的对立面。因此说,韩非采取的是更加与人民对立的统治路线。这一点给当今时代的启示是深刻的:人民,决非一己之私,可以随意操纵。今日文明社会里的人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愿意遵循的是与民主共生的法制。权利意识决非狭隘的权威,还应含纳自由、平等、民主等要素。作为统治者及管理者,一味追求绝对权威和驾驭之术是片面的,应代之科学的知识技能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的追求,在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国富民强以推动社会发展。
  2 孔子德治与韩非法治,两者彼此对立,各执一端。就思想自身而言,颇有极端之处。韩非轻罪重罚原则作为特定时期的具体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推而广之,作为普遍原则则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重罚轻罪已是量刑失准,焉能收到积极有效的结果?因此,重罚威慑与修身自觉实为各执一端,误入极端化之误区。
  3 纵观重德与重法的实际效果,不得不承认: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总体而言,并未真正实现国之德治。德治的负面结果是明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