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潇潇下:戊戌变法中材料
潇潇下博客:高三历史周
潇潇下博客:十月历史试
潇潇下博客:历史测验题
潇潇下:高三历史测试题
潇潇下:高三历史周测8
潇潇下:新课程下如何进
潇潇下:二战胜利教后记
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
最新热门    
 
潇潇下博客:高三历史周周测4

时间:2009-10-18 17:32:09  来源:潇潇下
 

高三历史周周测(4)

 


潇潇下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47782/archives/2007/634126.shtml


 

一、选择题

1.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角度看,春秋时期“楚王问鼎”的故事从根本上反映了

A.楚王公开向周王挑战    B.分封制受到公开挑战 

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当时政局非常混乱

2、历代中国百姓为了逃避徭役,常常隐匿人丁不报,但是在某一项税税制改革以后,百姓就不需要再隐匿人口了,这一项税制改革应是下列何者。

A、北魏均田制      B、中唐的两税法 

C、明代一条鞭法    D、清代的摊丁入亩

3、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A、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

4、从下列材料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不包括

年 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
 英国商品入口总额
 鸦片走私总额
 
1821年
 14 757 132元
 13 693 213元
 225 780元
 
1833年
 17 814 260元
 10 119 655元
 12 185 100元
 

A.1821年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B.1833年中英贸易中白银流向中国

B.1833年英国对华正常贸易是入超  

D.1833年鸦片贸易额较1821年激增

5、在欧美列强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因为 

A.英国急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中国禁烟对英商损失最大

C.英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6.黄爵滋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道:“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自不来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这表明他主张消除鸦片危害的根本之策是                             

A.政府对鸦片贸易严格禁止           B.严惩从事鸦片贸易的奸商

C.在中国鼓励大量种植鸦片           D.对于吸食者一律从严处罚

7.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项基本原则

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方案

8.《辛丑条约》中,表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的条款是

A.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B.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外国人派兵驻守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D.严惩义和团运动中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帝组织 

9.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段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①将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  ②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④将反清与反帝有机结合在一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12.《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都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  (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乏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容《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6分)

 

 

 (2)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12分)

    

 

 

(3)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4)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6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夜看扬州市》(王建/唐)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越器》(唐五代/陆龟蒙)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

                            ——《烧歌》(唐五代/温庭筠)

 

 

(1)、从以上唐诗中你能得出唐代经济的什么信息?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14分)

  

 

(2)、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屈辱与辉煌。请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至少列举三件)(6分)

 

 

 

 

高三历史周周测(4)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5:BDABD   6——10:DCDAD  11——12:BB

13、 (1)《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6分)(2)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2分)

(3)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8分)

(4)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6分)

14、(1)信息:扬州商业发达,已经有了夜市;唐代制瓷业发达,越窑的秘色瓷尤为精美;向山要田,开发了土地资源,但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影响: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促使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12)

(2)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912年,中国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等。(任举三件即可)(6分)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